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1)曲线a表示种群呈“”型增长

题目详情
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
作业帮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等.
(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__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情况如图乙所示,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现象.
(4)在研究种群数量时,需要调查种群密度.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
(5)在种群的特征中,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是___;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__等.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由图可知a曲线没有最大值,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属于“J”型曲线,出现的条件是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2)b曲线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表示“S”型曲线,其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少为0,在
K
2
时达到最大.
(3)题图2显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
(4)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40×30)÷15=80只,由于调查是在1hm2范围内进行的,因此该种群密度是80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在公式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5)在种群的特征中,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等.
故答案为:
(1)J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S         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      最大
(3)波动   
(4)80    偏高
(5)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看了 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