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材料二《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材料二 《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四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依赖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公德深得人心,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有“举孝廉”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位,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等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 材料五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⑴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过程。(6分) ⑵结合材料三,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4分) ⑶材料四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 ⑷《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种理想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⑴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鲁国实行初税亩率先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6分) ⑵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2分) 作用: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2分) ⑶家庭是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是养老的主体;讲究“多子多福”,养儿防老,提倡子女孝顺;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能力差‘讲究邻里互助。(6分) ⑷社会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社会经济基础:小农经济。(4分) |
|
看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谷...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有三个牧场,上面的草长得一样密且长得一样快,它们的面积分别是三又三分之一亩,十亩、二十四亩,12头 2020-06-20 …
有三个牧场,上面的草长得一样密且长得一样快,它们的面积分别是三又三分之一亩,十亩、二十四亩,12头 2020-06-20 …
《左传》记载:“(鲁国的征税方法)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材料表明了A.井田 2020-07-25 …
《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 2020-07-25 …
集体土地私人占,一聚亩得到十五亩田'岫岩县大宁区兰旗村五间房组有部分沙包荒地,某村民名下有一亩荒地被 2020-12-01 …
《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 2020-12-09 …
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 2020-12-14 …
现有24个劳力和1000亩鱼塘可供对虾、大黄鱼、蛏子养殖,所需劳力与每十亩产值如下表所示.另外设对虾 2020-12-29 …
现有24个劳力和1000亩鱼塘可供对虾、大黄鱼、蛏子养殖,所需劳力与每十亩产值如下表所示.另外设对虾 2020-12-29 …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履亩而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二者产生的相同社 2021-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