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嘲笑得有道理吗?为什么?
题目详情
《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嘲笑得有道理吗?为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两小儿提出的疑问,也是列子提出的疑问.这个疑问,列子也不能解决.因为这两个疑问都是从感觉产生的.一个从视觉说,早上看到太阳大,中午看到太阳小.这个视觉并不正确.因为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来看太阳,就显得太阳大.中午云气消散,就显得太阳小,其实太阳的大小并没有变.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凉快,中午热,从身体对温度的感受来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也不正确.因为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这个温度的凉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
这个故事是列子编出来的,并不真有其事.《列子》这部书经专家研究,是魏晋时人编的.其中可能有先秦传说,也有魏晋时思想.这篇里所提出的问题,大概魏晋时人还无法解决,春秋时人的孔子更无法解决.《列子》提出这个问题来笑孔子的无知,其实他跟孔子一样,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这里得到启发,人们想到的问题,有的在当时并不能得到解决.如晋代张华《博物志》里讲到:“奇肱国,其民善机巧,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说商汤时代已经有人能造飞车.直到张华的晋代,也没有人会造飞车.但至少在那时,已有飞车的想法.这种想法到后来终于实现了,人们终于造出飞机来.关于太阳和地球的远近,在著作《列子》的时代是无法正确解决的,但后来科学家终于算出来了,地球与太阳平均距离14 960万公里.科学的前进,有时也受到各种想像的影响.因此,在生活中提出各种想像来也是好的.就这个意义说,这个故事也是可取的.这个故事的好处,可以启发人们去考虑问题,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两个童子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就把不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了.提出了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对科学的促进是有作用的.
《列子》里写这个故事,要讥笑孔子的无知.这是因为《列子》属于道家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要讥笑孔子.这点是很明白的.所以这篇的结论:“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讥讽的话是不正确的.
再就这篇的写法看:先提出结论,再加说明,这样写简单明了.就说明看,结合人们的经验,写得具体明白,这样写是好的,所以虽提出这个不好解决的问题,还是写得简单扼要,具体明白,达到要说的目的.在说明里,作者在一处用了两个比喻,一个“如车轮”,一个“如盘盂”,这两个比喻具体地说明日的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明白了,这个理由是从人们的视觉来的,所以是有力量的.因为当时人的知识,还没有感到视觉在一定的场合是不尽可靠的.另一个说明,讲一种感觉是“沧沧凉凉”,一个比喻“如探汤”.这样讲一种感觉和一个比喻,结合“日初出”和“日中”来说,也把结论的理由说明.这是从人们的感觉来的,也有说服力.当时人们也没有感到人们的感觉是受各种条件的影响的.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篇《辩日》对人们的认识是有影响的.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后世科学家的探讨,还是有作用的.
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凉快,中午热,从身体对温度的感受来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也不正确.因为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这个温度的凉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
这个故事是列子编出来的,并不真有其事.《列子》这部书经专家研究,是魏晋时人编的.其中可能有先秦传说,也有魏晋时思想.这篇里所提出的问题,大概魏晋时人还无法解决,春秋时人的孔子更无法解决.《列子》提出这个问题来笑孔子的无知,其实他跟孔子一样,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这里得到启发,人们想到的问题,有的在当时并不能得到解决.如晋代张华《博物志》里讲到:“奇肱国,其民善机巧,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说商汤时代已经有人能造飞车.直到张华的晋代,也没有人会造飞车.但至少在那时,已有飞车的想法.这种想法到后来终于实现了,人们终于造出飞机来.关于太阳和地球的远近,在著作《列子》的时代是无法正确解决的,但后来科学家终于算出来了,地球与太阳平均距离14 960万公里.科学的前进,有时也受到各种想像的影响.因此,在生活中提出各种想像来也是好的.就这个意义说,这个故事也是可取的.这个故事的好处,可以启发人们去考虑问题,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两个童子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就把不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了.提出了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对科学的促进是有作用的.
《列子》里写这个故事,要讥笑孔子的无知.这是因为《列子》属于道家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要讥笑孔子.这点是很明白的.所以这篇的结论:“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讥讽的话是不正确的.
再就这篇的写法看:先提出结论,再加说明,这样写简单明了.就说明看,结合人们的经验,写得具体明白,这样写是好的,所以虽提出这个不好解决的问题,还是写得简单扼要,具体明白,达到要说的目的.在说明里,作者在一处用了两个比喻,一个“如车轮”,一个“如盘盂”,这两个比喻具体地说明日的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明白了,这个理由是从人们的视觉来的,所以是有力量的.因为当时人的知识,还没有感到视觉在一定的场合是不尽可靠的.另一个说明,讲一种感觉是“沧沧凉凉”,一个比喻“如探汤”.这样讲一种感觉和一个比喻,结合“日初出”和“日中”来说,也把结论的理由说明.这是从人们的感觉来的,也有说服力.当时人们也没有感到人们的感觉是受各种条件的影响的.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篇《辩日》对人们的认识是有影响的.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后世科学家的探讨,还是有作用的.
看了 《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嘲笑得...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两小儿的问题同时不能嚼也反而被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乳多汁呼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0-05-15 …
语文作业什么故事和《学弈》的道理一样?《两小儿辩斗》两小儿的问题“孔子不能决也”,反而被“两小儿笑 2020-05-15 …
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是一种怎样的笑?为什么? 2020-06-07 …
两小儿辩日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020-06-22 …
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是怎么笑的,讥笑讽刺的笑微笑还是理解的笑,说下为什么 2020-07-02 …
《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笑曰这个小是怎样的笑,为什么?一个小时之内,有急用哇 2020-07-05 …
两小儿的问题“孔子不能决也”,反而被“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 2020-07-20 …
句子万花筒。1.喂猪的老头儿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缩句)句子万花筒。1.喂猪的老头儿笑盈盈 2020-07-25 …
讨论《两小儿辩日》对《两小儿辩日》中的“两小儿笑曰”一句中“笑”的理解,有人认为是“善意的笑”,有人 2020-10-30 …
讨论《两小儿辩日》对《两小儿辩日》中的“两小儿笑曰”一句中“笑”的理解,有人认为是“善意的笑”,有人 2020-1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