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庄子行于山中,伐木者为何不取?故人家的鹅何以被杀?用原文回答
题目详情
庄子行于山中,伐木者为何不取?故人家的鹅何以被杀?用原文回答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无所可用杀不能鸣者“庄子行于山中”一则原文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①,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②.竖子请曰③:“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④.无誉无訾⑤,一龙一蛇⑥,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⑦,浮游乎万物之祖⑧.物物而不物于物⑨,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⑩,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⑴,尊则议⑵,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⑶,其唯道德之乡乎!” 编辑本段“庄子行于山中”一则注释 ①夫子:庄子. ②竖子:童仆.雁:鹅.烹:读作“享”,进献,款待.按,古“亨”、“享”、“烹”三字同,往往混用. ③请:问. ④乘:因循.道德:自然之道.浮游:指游于虚无之中. ⑤訾(zǐ):诋毁. ⑥龙、蛇:言其屈伸不定,随时变化. ⑦和:和顺.量:度,则. ⑧万物之祖:未始有物之先. ⑨物物:主宰万物.前一“物”字作动词用.不物于物:不役使于外物. ⑩伦:类.传:习俗,习惯. ⑴廉:指锋利. ⑵议:非议. ⑶志:记. 编辑本段“庄子行于山中”一则译文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大树,它的枝叶非常茂盛,伐木人停在树旁却不去砍伐.问他为什么不去砍伐,他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大树因为不够良木的材质,所以才能享尽天赋的寿命.” 庄子走出山区,在老朋友家歇息.老朋友很高兴,便叫童仆杀鹅来款待庄子.童仆问道:“有一只鹅会叫,另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一只?”主人说:“杀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遇见的山中之树,因为材质不好而能够终享天年;现在主人家的鹅,却因为没有才能而被杀.先生将要处于哪种情境呢?” 庄子笑着说:“我庄周将要处于有材和无材之间.不过处于有材和无财之间似乎妥当,其实不然,所以不能免于拖累.若是顺应自然之道而游于虚无之境,那就大不一样了.那时,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谤,时隐时现犹如龙蛇一般,随时变化,而不偏执一端.上上下下随意飞腾与潜伏,以顺应自然为法则,游心于万物产生之前的浑沌境界.主宰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还会受到外物的拖累呢!这是神农和黄帝的处世法则.若是万物的情况和人类的习俗就不是这样了,有了汇合就有分离,有了成功就有毁坏,锐利的将被挫折,尊贵的将被非议,有作为的人将要遭受亏损,有贤能的人将要遭人谋算,没出息的人就会遭受欺侮.谁又能得知荣辱福祸必然来临的原由呢!可悲啊,弟子们要记住,想要免于拖累,只有进入清静无为的大道境界了.” 庄子·山木由各自独立的九则寓言故事组成,每则寓言故事的主旨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和感悟,不乏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
看了 庄子行于山中,伐木者为何不取...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人,被喻为什么性格温顺,百依百顺的人,被喻为什么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被喻为 2020-04-25 …
小动物比喻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人.被喻为()性情温顺,百依百顺的人,被喻为()笑脸相迎,两面三刀 2020-05-16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声.”是〈〉中的名句,诗人和()被合称为“李杜”,后来又有两位诗人被称为“十 2020-05-22 …
孔子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开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人,身通六艺者人,被誉为千古 2020-05-23 …
杜甫出现之前,哪一位诗人被称为“诗圣”?A孔子B陶渊明C...杜甫出现之前,哪一位诗人被称为“诗圣 2020-06-09 …
是知世之君子未必君子,世之小人未必小人,世之礼让未必礼让,夫势运者不可不察--出自《长短经》就是说 2020-07-15 …
子是用来称呼在一个学派有重大贡献的人,那有哪些人被称为子,孟子是何时才被树立为亚圣的? 2020-11-15 …
旧棉被拿去弹了一下,可是棉花上的网面孔太大,可能用时间久了棉花会散,有没有什么补救办法?旧棉花是单人 2020-12-02 …
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 2021-01-08 …
买办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有的一个阶层,他们虽然是中国人,却是外商选出为自己代理买卖的,因此也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