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2)请分析本诗最后一句作者指责商女的用意。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诗中景物所展现的画面,作答时要理解诗意.“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江水、河沙被月夜笼罩,水雾笼罩,显然是朦胧的,“寒”字又增添了凄冷之情.综述为:首句诗为我们描绘了迷蒙冷寂的画面.迷蒙的烟雾笼罩这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寒冷的时节,而且还写出了在人的心头掠过的一丝寒意.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句子的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两句,“不知”、“犹”两词,表面上是写歌女,是对歌女的埋怨;由“亡国恨”、“后庭花”(《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可以看出诗人更进一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的统治者,鞭笞权贵的荒淫;这两句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忧虑和和对统治者的愤慨.即: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南朝陈后主在位的时候,大建宫室,生活奢侈,创制了《玉树后庭花》等歌曲寻欢作乐.作者指责商女实际上是一种曲笔,他真正想指责的是那些听歌女唱歌的人.只知道享乐,不关心国家,没有忧患意识.

答案:
(1)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凄冷、迷蒙)
(2)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死梦生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译文: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赏析: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