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宋严羽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色雁边遥。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 【宋】 严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注】①芜城:扬州的别称。②京口:今江苏镇江。③历阳:今安徽和县。
(1)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2)《沧浪诗话》认为诗歌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尾联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 【宋】 严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注】①芜城:扬州的别称。②京口:今江苏镇江。③历阳:今安徽和县。
(1)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2)《沧浪诗话》认为诗歌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尾联加以赏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作答时先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然后概括分析诗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意境所蕴含的情感.概括时抓住关键词语“暮萧条”“黯未消”.首联的作用一般为点题、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本题根据意境的分析,这里是引出下文诗人的思归之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2)“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是指“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本题的重点是分析诗歌情感的表达,作答时分析手法,然后再分析情感.答题区间题干已经作了明确.“惆怅此时频极目”是直接抒情,“江南江北路迢迢”是写景,从整个尾联来看是借景抒情.作答时先结合尾联概述画面,然后从画面特点分析诗人情感的深远,注意抓住“路遥遥”.
答案:
(1)①首联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1分)诗人客居异乡,登楼远眺,古城周围一片萧条,深秋时节,草木凋零,暮色降临,古城孤立荒原,渲染出一片冷落萧瑟的气氛.(2分)②自然引出诗人的归思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2分)
(2)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尾联写诗人极目远眺,但见长路漫漫,不见故乡,把一片乡情融入“江南江北路迢迢”的画面中.这首诗描写登扬州城所见的迷茫旷远的秋色,从而抒发思乡之情.首联以萧条的景象定下了忧伤情调和思归的主旨.中间两联对仗写登临所见,颔联写远景,境界开阔,“鸦外”、“雁边”暗含羁旅之愁.颈联写近景,观察颇为敏锐,且能融情于景.这两联对仗都是上句强,下句弱,因为上句更富形象思维.尾联转为抒情,“惆怅”呼应“萧条”和“黯”;“路遥遥”以景结情,能够宕出远景,“言有尽而意无穷”
赏析:
这首诗描写登扬州城所见的迷茫旷远的秋色,从而抒发思乡之情.首联以萧条的景象定下了忧伤情调和思归的主旨.中间两联对仗写登临所见,还有些诗味.颔联写远景,境界尚开阔,“鸦外”、“雁边”暗含羁旅之愁.颈联写近景,观察颇为敏锐,且能融情于景.这两联对仗都是上句强,下句弱,因为上句更富形象思维.尾联转为抒情,“惆怅”呼应“萧条”和“黯”;“路遥遥”以景结情,能够宕出远神,“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算是“言行”一致.
但这首诗的毛病也是明显的,一是重韵,犯了大忌,而居然不知.二是远远达不到他自己所倡导的“透彻玲珑”,却像“一个嗓子不好的人学唱歌”,“声音又哑又发毛”(钱钟书评语),缺少韵味,更缺少趣味.
(2)“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是指“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本题的重点是分析诗歌情感的表达,作答时分析手法,然后再分析情感.答题区间题干已经作了明确.“惆怅此时频极目”是直接抒情,“江南江北路迢迢”是写景,从整个尾联来看是借景抒情.作答时先结合尾联概述画面,然后从画面特点分析诗人情感的深远,注意抓住“路遥遥”.
答案:
(1)①首联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1分)诗人客居异乡,登楼远眺,古城周围一片萧条,深秋时节,草木凋零,暮色降临,古城孤立荒原,渲染出一片冷落萧瑟的气氛.(2分)②自然引出诗人的归思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2分)
(2)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尾联写诗人极目远眺,但见长路漫漫,不见故乡,把一片乡情融入“江南江北路迢迢”的画面中.这首诗描写登扬州城所见的迷茫旷远的秋色,从而抒发思乡之情.首联以萧条的景象定下了忧伤情调和思归的主旨.中间两联对仗写登临所见,颔联写远景,境界开阔,“鸦外”、“雁边”暗含羁旅之愁.颈联写近景,观察颇为敏锐,且能融情于景.这两联对仗都是上句强,下句弱,因为上句更富形象思维.尾联转为抒情,“惆怅”呼应“萧条”和“黯”;“路遥遥”以景结情,能够宕出远景,“言有尽而意无穷”
赏析:
这首诗描写登扬州城所见的迷茫旷远的秋色,从而抒发思乡之情.首联以萧条的景象定下了忧伤情调和思归的主旨.中间两联对仗写登临所见,还有些诗味.颔联写远景,境界尚开阔,“鸦外”、“雁边”暗含羁旅之愁.颈联写近景,观察颇为敏锐,且能融情于景.这两联对仗都是上句强,下句弱,因为上句更富形象思维.尾联转为抒情,“惆怅”呼应“萧条”和“黯”;“路遥遥”以景结情,能够宕出远神,“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算是“言行”一致.
但这首诗的毛病也是明显的,一是重韵,犯了大忌,而居然不知.二是远远达不到他自己所倡导的“透彻玲珑”,却像“一个嗓子不好的人学唱歌”,“声音又哑又发毛”(钱钟书评语),缺少韵味,更缺少趣味.
看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这首宋...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古诗阅读。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1、自古诗人以梅 2020-05-13 …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读书在我们生活中重要位置。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 2020-07-11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 2020-11-22 …
在线求指导:阅读古诗,阅读古诗,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①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②疑梦 2020-12-0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 2020-12-0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 2020-12-01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亚历山大东征、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 2020-12-01 …
阅读下面的一段材料: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 2020-12-01 …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由表示人物、走兽、禽鸟及各种器物的象形符号构成,古朴而奇妙,凝聚 2020-12-07 …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由表示人物、走兽、禽鸟及各种器物的象形符号构成,古朴而奇妙,凝聚 2020-1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