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南方诸路人口为5688.8万人,北方诸路人口为3398.4万人,南北之比为63﹕37.1200年,金朝人口4380万人,南宋人口8060万人。材料二北宋熙宁十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南方诸路人口为5688.8万人,北方诸路人口为3398.4万人,南北之比为63﹕37.1200年,金朝人口4380万人,南宋人口8060万人。
材料二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南方诸路垦田数为3.1848亿亩,北方诸路垦田数为1.43175亿亩,南北之比为69﹕31。
材料三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北宋时期我国人口和新垦田亩的分布状况。
(2)根据材料三,指出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粮仓”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材料一、二这种现象的原因。
材料一 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南方诸路人口为5688.8万人,北方诸路人口为3398.4万人,南北之比为63﹕37.1200年,金朝人口4380万人,南宋人口8060万人。
材料二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南方诸路垦田数为3.1848亿亩,北方诸路垦田数为1.43175亿亩,南北之比为69﹕31。
材料三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北宋时期我国人口和新垦田亩的分布状况。
(2)根据材料三,指出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粮仓”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材料一、二这种现象的原因。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从材料一数字对比可以发现: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近1倍;从材料二数字对比可以发现:南方垦田数超过北方垦田数1倍多.因此,北宋时我国人口和新垦田的分布状况是:人口分布南方大大超过北方,新垦田亩也是南方大大超过北方.
(2)本题的要求是“根据材料三”,指出原因,回答类似题目的关键是不要脱离材料从其他地方去找资料,而是要认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从中综合概括出答案.本题材料简洁,认真阅读材料三,不难发现,在两宋时南方成为闻名天下的“粮仓”,原因有二: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3)从上面两个小题的分析解答中可知,到了北宋时,我国人口数、新垦田数都是南方大大超过北方,说明我国经济重心已经明显南移,因此解答本小题实际就是回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相对安定,自然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故答案为:
(1)新垦田亩南方大大超过北方;人口分布也是南方大大超过北方.
(2)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相对安定;自然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2)本题的要求是“根据材料三”,指出原因,回答类似题目的关键是不要脱离材料从其他地方去找资料,而是要认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从中综合概括出答案.本题材料简洁,认真阅读材料三,不难发现,在两宋时南方成为闻名天下的“粮仓”,原因有二: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3)从上面两个小题的分析解答中可知,到了北宋时,我国人口数、新垦田数都是南方大大超过北方,说明我国经济重心已经明显南移,因此解答本小题实际就是回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相对安定,自然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故答案为:
(1)新垦田亩南方大大超过北方;人口分布也是南方大大超过北方.
(2)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相对安定;自然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看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元丰...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汉译英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Q 2020-04-26 …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一座英雄墓前看见两尊铸铁像,触景生情,十分惭愧地写下了两 2020-05-14 …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一座英雄墓前,看到两尊铸铁跪像,写下了“自从贼后不名桧, 2020-06-24 …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B.南方 2020-07-05 …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一座英雄墓前看见两尊铸铁跪像,触生情,十分惭愧地写下了两 2020-07-10 …
北方人为什么把C读作“西”呢? 2020-07-24 …
英语翻译文章有点长东西方人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决定了他们对于“超自然”的认知.以迷信思想早已深入生活 2020-11-11 …
某书记述一位外国人的中国经历,书中提到该地使用纸币、繁忙的运河以及泉州港;提到当时南方人称北方为「契 2020-11-12 …
1、单词的重读非重读是人为规定的还是自然形成的?比如单词renaissance英[riˈneisns 2020-12-04 …
材料中“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几个“读书人”为什么要提出“变”文中的“读书人”指的是谁� 2020-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