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的趋向是?北方民族迁往?中原汉族迁往?民族迁途的意义是?
题目详情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的趋向是?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汉族迁往?民族迁途的意义是?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汉族迁往?民族迁途的意义是?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迁都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迁都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
看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春秋战国学术思想蓬勃发展的原因正确的用O.错的用X1.贵族没落,沦为平民,使学术流向民间2.政府兴办 2020-03-30 …
水稻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排水晒田.稻谷收获之后,有的农民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农 2020-06-20 …
(2012•漳州模拟)水稻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排水晒田.稻谷收获之后,有的农民焚烧稻秆.下列 2020-06-20 …
有关我国民工流动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从山区流向平原B.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C.从农村 2020-07-10 …
读二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拉 2020-07-21 …
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A.大量移民流向欧洲B.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C.定居 2020-11-06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山峰M点的海拔约为950米B.5个居民点中,位于鞍部位置的居民点是①C.山峰 2020-11-17 …
近年来,民工流是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主力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民工流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各省的省会城 2020-11-30 …
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C.湖 2020-12-15 …
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农民工分别比上一年下降2.4%和7.6%,东部沿海地区出现 2020-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