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石头记夏坚勇①坐落在小西门内的包公祠有一“知府碑”。碑上的名字琳琅满目,有亲王,有大忠巨奸,甚至一些来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石头记

夏坚勇

①坐落在小西门内的包公祠有一“知府碑”。碑上的名字琳琅满目,有亲王,有大忠巨奸,甚至一些来去匆匆的庸常之辈,却偏偏没有那个本该有的名字。

②那个名字叫包拯。

③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封府的名字是和包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有了包拯,开封府才成了平民百姓心中的圣殿,成了“清正廉明、执法如山”的代名词,也成了让一切贪赃枉法的恶徒们胆战心惊的符咒。那又怎么会没有包拯?

④包拯的名字是有的,导游小姐指着石碑中间的一块告诉我:“包拯的名字在这里。”千百年来,由于人们敬仰包公的大名,在观赏石碑时经常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竟将包公的名字磨去了,只留下一处起明发亮的深坑。

⑤我不禁肃然。是一些什么样的手指,竟将坚硬的石头磨出了这么深的印痕?要知道,那些手指不是戳,更不是抠,只是轻轻地指点。可就是这轻轻一点,甚至可能是轻轻一抚,竟形成了这样令人惊叹的奇迹。可以想见,在每一次的寻找、指点和抚摸中,都传递着一份景仰和感慨,传递着一份心灵的温煦和沟通,也传递着一种呼唤——对公正、清廉和神圣法律的呼唤。

⑥当然,也有见了“知府碑”上的名字而畏缩不前的,例如,金末元初的文学家王恽在一首《宿开封后署》的诗中感慨道:

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

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

包,即包拯;范,即范仲淹,将包、范英明喻为“霜威”,而“惊乌”则是天下的贪官污吏。虽然时隔200余年,贪官污吏见了石碑仍惊惧,仍不敢正视。因为这对他们是一场灵魂的审判,走近审判台,他们的目光是那样恍惚游移,步履亦是那样踌躇畏怯。

⑦这是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的感慨。但实际上,平民百姓们在瞻仰“知府碑”时,寻找的、指点的只是包拯。这也许不很公平,在冷峻的历史学家那里,包拯的名字远不及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响亮。正史上的包拯并没传说的那么神。他任开封知府一共只有一年半,这期间基本上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举动,也没有什么有强烈震慑力的大案。平心而论,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包拯不仅比不上范仲淹,甚至不能和“知府碑”上的其他有些人物相比(比如寇准,蔡襄)。

⑧那么,人们为什么只寻找包拯呢?

⑨答案在于,包拯虽非挥手起风雷的政治改革家,也非落笔惊风雨的文章高手,却以他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而名世。人们寻找的正是这种在现实生活中所渴求的品格。民众的渴求和这种有着金属般质感的坚挺品格的碰撞,激起了黄钟大吕般的共鸣。渴求愈是强烈,共鸣也愈加亢激,中国老百姓心底的“包公情结”亦生生不息。

⑩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产生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我想,膜拜清官的人民大概就更不幸了。在中国,反腐败永远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话题,至少在小民百姓的生活空间里,它的分量要比那些经邦济国的改革纲领重要,也比那些产生了很大“轰动效应”的诗文辞章重要。小民百姓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衣食温饱。因此,为官的清廉与贪酷,往往成为他们对政治最朴素的评判,至于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大抵只是精英伟人们关心的事情。民众对腐败的切肤之痛和切齿之恨,集中反映在舞台上那些以包拯为题材的戏文中,且看看那些剧名:《铡美案》《铡赵王》《铡国舅》。为什么都是“铡”?因为这些当官的太不像话了,不铡不足以解心头之恨。再看看铡刀下的那些头颅,差不多都是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反腐败就是要敢于动真格的,就是要从这些有分量的头颅铡起。那么就一路铡下去吧,铡他个血溅簪缨、尸横朱门、谈贪色变、大快人心。随着包拯那一声回肠荡气的“开铡”,民众心底的情绪也得到了淋漓酣畅的宣泄和释放。

⑾看罢了包拯在舞台上的亮相,再到“知府碑”上找出包拯的名字,指点着感慨一番,除此而外,中国的老百姓还能怎么样呢?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写道:开封府知府碑上的名字琳琅满目,却没有本该有的包拯。作者这是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后文写包拯名字因受触摸而被磨去的事件做铺垫。

B.第3自然段的画线句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包公的敬仰和对公正、清廉的呼唤以及人们对开封府的畏惧。

C.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在小民百姓中没有包拯名气大,是因为他缺乏包拯那样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的品性。

D.文中引用王恽的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贪官们面对“知府碑”时的惊惧,同时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E.作者用问句收束全文,说明中国的老百姓除了看看舞台上包拯的亮相,指点“知府碑”上包拯的名字等方式表达对清官的渴望和崇拜外,似乎别无他法,含有对现实生活中反腐不尽如人意的感叹。

9. 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10.正史上的包拯没有戏文中的那么神,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还对他那么敬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11.文章第10自然段,作者写道:“我想,膜拜清官的人民大概就更不幸了”。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8.BC

9.

①百姓对知府碑上“包拯”名字的态度与贪官污吏对知府碑上“包拯”名字的态度形成对比。说明了“包拯”已是清正廉洁的化身,深受百姓的敬仰,而让贪官们恐惧。②将正史中的包拯与范仲淹做对比,凸显中国平民百姓对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品质的看重。③将正史中的包拯与戏文中的包拯进行对比,体现百姓看重官员的清廉,有利于文章主题的表达。(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0.

①这是对公正、清廉和神圣法律的呼唤;②包拯具有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的美好品格,这种品格与老百姓的渴求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③中国的老百姓崇拜清官,痛恨腐败,把为官清廉作为对政治最朴素的评判。(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1.

人们膜拜清官,说明现实生活中清官很少,所以说膜拜清官的人民是不幸的。(1分)中国的老百姓渴望包拯式的人物,把为官的清廉与否作为对官员最朴素的评判,痛恨贪官。(2分)现实生活中,贪官屡见报端,比如周永康、李春城、徐才厚等等,所以,国家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反腐倡廉的执行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社会才会长治久安。(3分)(给分标准:解释句意1分;结合文章内容2分,联系现实3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8.

试题分析:B应是“贪赃枉法的人”对开封府的畏惧。C项,文中没有相关信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文章至少有三处对比,找出来后加以简要概括其内容并分析其作用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石...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带mo字的成语,要有爱情之类的意思.就比如说,情有独钟这个成语,如果喜欢的人名字里 有"忠"这个字  2020-05-16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这句是什么句式?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这句是特殊句式吗?“忠信如丘者”翻译  2020-05-21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0-06-1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杜延年传延年字幼公,本大将军霍光吏,首发大奸,有忠节,由是擢为太仆  2020-06-1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杜延年传延年字幼公,本大将军霍光吏,首发大奸,有忠节,由是擢为太仆  2020-06-18 …

名著阅读。《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好汉形象,他们有“忠”,有“义”,有“勇”,有“谋”。宋江  2020-06-19 …

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  2020-06-2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褒贬分明的谥号什么是谥号?这是在皇帝制度下(包括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时  2020-07-29 …

补充此段话《水浒》是值得反复品味的,比如,同时身为“政府官员”,林冲、杨志上梁山的“曲折”颇为不同;  2020-12-02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1分)我们是否一定需要目标和榜样①大部分人一生中都会有目标。有时,目标由  2020-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