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
题目详情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据材料中“太宗令…修定法律”,并说“不可任情以轻重”、“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得出严肃法令,遵守法律,据材料“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得出减少独断,广任贤良,据材料“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得出兼听纳谏,激励直言,结合所学概括回答.
(2)据材料中“天子者,…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并结合所学,得出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据材料“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并结合所学,得出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结合所学,从唐初大乱初定,经济凋敝的角度回答.
(3)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即可,据材料“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结合所学得出一方面: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结合所学得出另一方面: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故答案为:
(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2)据材料中“天子者,…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并结合所学,得出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据材料“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并结合所学,得出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结合所学,从唐初大乱初定,经济凋敝的角度回答.
(3)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即可,据材料“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结合所学得出一方面: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结合所学得出另一方面: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故答案为:
(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看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论“明...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天有三重:道德之天、法律之天、百姓之天。人要有敬畏之心,心中有天。得 2020-05-16 …
材料一: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社会保险法》《人民调解法 2020-05-17 …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一部重要法律的修改决定。这部法律是A.身份证法B.刑事诉讼法C.著 2020-07-23 …
梭伦的中庸之道未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其离任后,雅典矛盾反而进一步激化。庇西特拉图乘机建立了僭主政治 2020-07-25 …
不认同法律是否可以不遵守法律法律诞生时“我”还未出生,作为人一诞生,就要遵守前人制定的法律,那么最初 2020-11-03 …
为什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先不讨论是不是真的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 2020-11-27 …
2011年3月11日,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凡指出,社会各界要求修改《广告法》的呼声十分强烈。目前已形 2020-12-05 …
法律不认权贵表明()A.权贵是游离于法律之外的特殊群体B.人人都必须行使法律规定的权利C.我国不允许 2020-12-10 …
材料一: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社会保险法》《人民调解法》 2020-12-17 …
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把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下列对之认识正 2020-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