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孟子时代的儒墨之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仁爱”与“兼爱”是儒墨之争的核心问题。墨子认为,儒家的礼乐文化会成为贵族的帮凶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孟子时代的 儒墨之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仁爱”与“兼爱”是儒墨之争的核心问题。墨子认为,儒家的礼乐文化会成为贵族的帮凶,无益于百姓民生。儒学之所以不能惠及普通民众,根源在于“仁”说。“仁”首先是血缘之爱,以“孝”为中心,然后在宗族乡党朋友君臣中次第展开,而战争爆发的根源正在于人们各私其亲,不能以待亲的方式对待他人。鉴于此,墨子提出“兼爱”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天下就会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安宁。与“仁”相比,“义”是针对非血缘宗族之人的关爱。墨家推行“兼爱”,以利天下百姓践行天下大义。而孟子要反击墨家的“非儒”,必须揭露“兼爱”的危害。恰好,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举动暴露了墨家的理论缺陷。墨家赞同薄葬,批评儒家的厚葬主张,而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做法正违反了自家学说。当孟子痛斥夷之时,夷之却以儒家主张的“若保赤子”为借口,辩解说“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孟子对夷之的论调予以坚决的驳斥,他指出,丧礼的真正内涵不在于财产的多寡,而是源于子女发自内心对父母的真爱情感。这种特定的情感体验由血缘关系决定,而绝不可能来自外部,也不可能依靠推论方式获得。孟子尖锐指出,墨家把他人之父视为己父,消弭了父亲的特定内涵;其“兼爱”学说会使人成为无异于“禽兽”的“无父”之人。 传统研究认为,孟子辱骂墨子为“禽兽”,可见孟子与墨子的学说是对立的, 其实并非如此 。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儒学的新贡献,但如果我们只注重孟子对儒学的传承,就很容易忽略孟子对墨学的吸收与融合。我们可从孟子的祖师子思的五行说中发现性善论的直接来源,但子思与孟子对“仁、义、礼、智”的论述尚有距离。子思是既重外在之行,又重内心之德,德行并重,而孟子已把仁、义、礼、智完全转化为内心之德、人性之善。子思并没有把人性与善画等号,而孟子直接说人无仁义礼智则“非人”。由此,善性已经成为做人的必然条件。那么,这个至善之源出之何处?墨子把至善之天与民连接起来即为“天民”,为人性找到了至善之源。“爱人利人以得福”,扶危救困、爱人利人之人,获得天佑而得福。墨子虽未明言人性善,但推行兼爱之人必定以人之善性为前提。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唤醒了民众积极争取自身利益的意识,其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也就顺理成章了。墨子“非乐”,孟子则劝导统治者“与民同乐”,把墨子认为贵族专享的乐舞文化转化为君民共享的社会财富。凡此种种,儒学已不再是曲高和寡的贵族式的内圣修身之学,而是发展成为兼济平民的外王之学。 (选自2012年3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其实并非如此”理由的说明,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孟子对墨学的拒斥、吸收与融合,使儒学从贵族式的内圣修身之学发展为兼济平民的外王之学。 |
| 小题1: |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英语翻译在比较欣赏这两部电影的同时,文章将从人生态度,校园文化,学校教育这几方面讨论中美文化在电影 2020-04-11 …
对血缘、制度、价值取向和家国的认同,便是对文化的认同。“西周”所处的时代,体现出这些文化认同的主要 2020-07-02 …
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2020-07-02 …
我国电影界泰斗周传基教授认为,电影的“本体是由媒材决定的”,电影的媒材是“自动化的纪录机器”,因此 2020-07-16 …
写一篇你对某种传统文化认识的作文1000字 2020-07-25 …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式样被称为现代化模式。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 2020-11-06 …
中国人见面抱拳作揖握手,泰国人见面行“合十礼”,西方人见面拥抱。这体现了[]A.文化对人的认识活动的 2020-11-06 …
文化对人有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在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 2020-11-07 …
下面三幅图片展现的是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在相互见面时的一些礼节。这反映了()A.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 2020-11-25 …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礼节有着区别。下图主要表明()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B.文化影响人 2020-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