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
题目详情
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却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1)这里对李广射虎的描写,你认为谁写得更好,为什么?
(2)李广两次射石,结果大不相同,这一现象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却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1)这里对李广射虎的描写,你认为谁写得更好,为什么?
(2)李广两次射石,结果大不相同,这一现象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语言意境的不同.可以从语言的丰富性来分析,因为《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描写更细致,更能打动人,可逐句去分析,说明每一句的含义.再和王若虚段相对比,答案很容易得出.
(2)考查学生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注意先表明观点,然后阐释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史记》段更好(1分).从表面上看,王若虚似乎改得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的思想和情感(1分).举例说明(1分),如:“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没有危险感,潜能就不能全部暴发);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共3分)若认为王若虚段更好,能言之有理,可以最多给(2分)(判断(1分),阐述1分).
(2)人是有潜能的,激发潜能有利于取得更大的成就(有潜能(1分),激发潜能(2分),共3分)
(2)考查学生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注意先表明观点,然后阐释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史记》段更好(1分).从表面上看,王若虚似乎改得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的思想和情感(1分).举例说明(1分),如:“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没有危险感,潜能就不能全部暴发);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共3分)若认为王若虚段更好,能言之有理,可以最多给(2分)(判断(1分),阐述1分).
(2)人是有潜能的,激发潜能有利于取得更大的成就(有潜能(1分),激发潜能(2分),共3分)
看了 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咬文嚼...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没有自来水怎样使用全自动洗衣机?农村的家里想买个全自动的洗衣机,没有自来水,想知道怎样实现全自动进 2020-05-16 …
有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一大半的客人还没有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得,该来的客人还没来? 2020-05-17 …
本来不学数学但又想学结果又不学如题我本来想学.但因为我以前不想学的同学看到我想学就说你本来不想学. 2020-06-05 …
斟酌一词是如何而来斟酌、揣摩是近义词? 2020-06-21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否定”范畴有几种含义?相互间的联系?南大科技哲学考研的一道真题没有标准答案想看 2020-06-29 …
有谁觉得自己“博学”,来帮个忙,马上要答案,求你们了1.例: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 2020-07-11 …
问考北师大的一个问题:大家收到准考证了吗?如题,我们班上好多报考外地的都收到了.我的还没来,我想向大 2020-11-06 …
大家请把这个写成英文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今天,我想到过我的下场,但是从来没有想过事情会这样发生,忽然 2020-12-07 …
1/1+2+1/1+2+3+1/1+2+3+4+.+1/1+2+3+.+50我想一个晚上也没想到眼圈 2021-01-06 …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这告诉我们[] 2021-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