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赠黎安二生序(宋)曾巩①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
题目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①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②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③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④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1)第②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___。
A.兮 B.焉 C.邪 D.矣
(2)本文题目为《赠黎安二生序》,文章开头却先写苏轼以及苏轼来信称赞二生,有用意?
(3)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___。
A.苏轼是作者的同窗好友,黎安二生是苏轼所推荐和赞誉的,因此作者为这两个年轻后辈的文章写了这篇序。
B.黎安二生才华横溢,其文宏达壮阔,俊逸奇伟;但为人迂阔,不懂迎合,故被乡里人讥笑。
C.作者把这篇序赠给黎安二生,并让他们也拿给苏轼看一看,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比黎安二生更加迂阔,自己的文章未必能解除乡里人的迷惑。
D.作者在这篇赠序中一方面表达了对黎安二生的告诫,勉励他们要敢于面对流俗,不怕讥笑;另一方面也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对世俗时弊的批判。
(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语言表达效果。
(5)分析文章最后两段的论述思路。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①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②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③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④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1)第②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___。
A.兮 B.焉 C.邪 D.矣
(2)本文题目为《赠黎安二生序》,文章开头却先写苏轼以及苏轼来信称赞二生,有用意?
(3)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___。
A.苏轼是作者的同窗好友,黎安二生是苏轼所推荐和赞誉的,因此作者为这两个年轻后辈的文章写了这篇序。
B.黎安二生才华横溢,其文宏达壮阔,俊逸奇伟;但为人迂阔,不懂迎合,故被乡里人讥笑。
C.作者把这篇序赠给黎安二生,并让他们也拿给苏轼看一看,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比黎安二生更加迂阔,自己的文章未必能解除乡里人的迷惑。
D.作者在这篇赠序中一方面表达了对黎安二生的告诫,勉励他们要敢于面对流俗,不怕讥笑;另一方面也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对世俗时弊的批判。
(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语言表达效果。
(5)分析文章最后两段的论述思路。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C句译为: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表反问语气,故用邪.
(2)原文“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苏轼的称赞二生的作用是:来烘托黎安二生,突出其才华.
(3)A“因此作者为这两个年轻后辈的文章写了这篇序”错,不是为文章写序文,这是一篇赠序;B“但为人迂阔”错,不是因为他们为人迂阔而被乡里人讥笑,“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两人学习古文被认为迂阔; C“并让他们也拿给苏轼看一看,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比黎安二生更加迂阔”错,拿给苏轼看,是一种谦虚和尊重;自己也不是更迂阔,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
(4)先在原文中找出句子,然后总结对应的方法和取得的效果.运用反复的修辞.“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突出了自己信古志道,不迎合世俗之气的坚定态度,也深蕴自己对世俗的批判.(运用对比.“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今生之迂…迂之小者耳”,“余之迂大矣”,突出了作者坚守信念,不迎合世俗的态度. ) (正话反说.反复说“迂阔”,实际上是不迂,是不近俗,文曲意直,体现出语言表达的内在锋芒)
(5)第③段,先论述自己信古志道,不知合世同俗,迂阔最甚;第④段更深一层展开议论,阐明不应为合世同俗而违古离道.
答案:
(1)C
(2)以文坛大师来烘托黎安二生,突出其才华.
(3)D
(4)运用反复的修辞.“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突出了自己信古志道,不迎合世俗之气的坚定态度,也深蕴自己对世俗的批判.(运用对比.“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今生之迂…迂之小者耳”,“余之迂大矣”,突出了作者坚守信念,不迎合世俗的态度.) (正话反说.反复说“迂阔”,实际上是不迂,是不近俗,文曲意直,体现出语言表达的内在锋芒)
(5)第③段,“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先论述自己信古志道,不知合世同俗,迂阔最甚;第④段“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更深一层展开议论,阐明不应为合世同俗而违古离道.
译文:
赵郡苏轼,是与我同科考中的好友.他从蜀郡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郡士子叫黎生、安生的.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承蒙不弃,送给我看.读他的文章,确是气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能奔放,像是使不完用不尽的啊.二生确实可以说得上是杰出特异的人才,苏君真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黎生充任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要起程,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契合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时,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你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
我听了,自己想想,觉得可笑.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困窘到现在而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困窘)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黎生的迂阔,只因文章同世俗有距离.是迂阔中很小的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才是大的呢.如果黎生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
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黎生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当世,就一定违背古人;可以随同世俗,那么一定背离圣贤之道.黎生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那么,一定能够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于是写下这些话赠给二生,并且拿给苏君看,认为怎么样呢?
(2)原文“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苏轼的称赞二生的作用是:来烘托黎安二生,突出其才华.
(3)A“因此作者为这两个年轻后辈的文章写了这篇序”错,不是为文章写序文,这是一篇赠序;B“但为人迂阔”错,不是因为他们为人迂阔而被乡里人讥笑,“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两人学习古文被认为迂阔; C“并让他们也拿给苏轼看一看,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比黎安二生更加迂阔”错,拿给苏轼看,是一种谦虚和尊重;自己也不是更迂阔,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
(4)先在原文中找出句子,然后总结对应的方法和取得的效果.运用反复的修辞.“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突出了自己信古志道,不迎合世俗之气的坚定态度,也深蕴自己对世俗的批判.(运用对比.“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今生之迂…迂之小者耳”,“余之迂大矣”,突出了作者坚守信念,不迎合世俗的态度. ) (正话反说.反复说“迂阔”,实际上是不迂,是不近俗,文曲意直,体现出语言表达的内在锋芒)
(5)第③段,先论述自己信古志道,不知合世同俗,迂阔最甚;第④段更深一层展开议论,阐明不应为合世同俗而违古离道.
答案:
(1)C
(2)以文坛大师来烘托黎安二生,突出其才华.
(3)D
(4)运用反复的修辞.“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突出了自己信古志道,不迎合世俗之气的坚定态度,也深蕴自己对世俗的批判.(运用对比.“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今生之迂…迂之小者耳”,“余之迂大矣”,突出了作者坚守信念,不迎合世俗的态度.) (正话反说.反复说“迂阔”,实际上是不迂,是不近俗,文曲意直,体现出语言表达的内在锋芒)
(5)第③段,“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先论述自己信古志道,不知合世同俗,迂阔最甚;第④段“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更深一层展开议论,阐明不应为合世同俗而违古离道.
译文:
赵郡苏轼,是与我同科考中的好友.他从蜀郡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郡士子叫黎生、安生的.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承蒙不弃,送给我看.读他的文章,确是气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能奔放,像是使不完用不尽的啊.二生确实可以说得上是杰出特异的人才,苏君真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黎生充任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要起程,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契合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时,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你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
我听了,自己想想,觉得可笑.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困窘到现在而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困窘)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黎生的迂阔,只因文章同世俗有距离.是迂阔中很小的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才是大的呢.如果黎生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
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黎生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当世,就一定违背古人;可以随同世俗,那么一定背离圣贤之道.黎生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那么,一定能够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于是写下这些话赠给二生,并且拿给苏君看,认为怎么样呢?
看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赠黎...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贪小失大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帛置牛后,号“牛粪之金” 2020-06-16 …
蜀侯迎金牛原文: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帛置牛后,号“牛 2020-06-16 …
(二)蜀侯迎金牛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言 2020-06-21 …
(二)蜀侯迎金牛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言 2020-06-21 …
英语翻译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亦无道出蜀.蜀王从万余人传猎褒后,卒见秦惠王.惠王以金一筒遗蜀王, 2020-06-27 …
原文是:定具一片铁石心,问君独尊何在,试看他黑气弥天,致死应遗蜀酋憾;纵有千层桦皮脸,见我无常儵到 2020-07-01 …
求解这篇文言文的一些特殊句式桓公将伐蜀在事诸贤咸以李势在蜀既久承藉累叶且形据上流三峡未易可克唯刘尹 2020-07-02 …
老人遗产与子女继承的问题T某有一处房产,T某共养育4名子女,分别是A、B、C、D.T某2000年突 2020-07-23 …
2011年6月,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利于世界上更多 2020-12-22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木棉产白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渐渐)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 2020-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