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赠黎安二生序(宋)曾巩①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
题目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①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②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③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④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1)第②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___。
A.兮 B.焉 C.邪 D.矣
(2)本文题目为《赠黎安二生序》,文章开头却先写苏轼以及苏轼来信称赞二生,有用意?
(3)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___。
A.苏轼是作者的同窗好友,黎安二生是苏轼所推荐和赞誉的,因此作者为这两个年轻后辈的文章写了这篇序。
B.黎安二生才华横溢,其文宏达壮阔,俊逸奇伟;但为人迂阔,不懂迎合,故被乡里人讥笑。
C.作者把这篇序赠给黎安二生,并让他们也拿给苏轼看一看,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比黎安二生更加迂阔,自己的文章未必能解除乡里人的迷惑。
D.作者在这篇赠序中一方面表达了对黎安二生的告诫,勉励他们要敢于面对流俗,不怕讥笑;另一方面也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对世俗时弊的批判。
(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语言表达效果。
(5)分析文章最后两段的论述思路。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①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②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③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④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1)第②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___。
A.兮 B.焉 C.邪 D.矣
(2)本文题目为《赠黎安二生序》,文章开头却先写苏轼以及苏轼来信称赞二生,有用意?
(3)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___。
A.苏轼是作者的同窗好友,黎安二生是苏轼所推荐和赞誉的,因此作者为这两个年轻后辈的文章写了这篇序。
B.黎安二生才华横溢,其文宏达壮阔,俊逸奇伟;但为人迂阔,不懂迎合,故被乡里人讥笑。
C.作者把这篇序赠给黎安二生,并让他们也拿给苏轼看一看,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比黎安二生更加迂阔,自己的文章未必能解除乡里人的迷惑。
D.作者在这篇赠序中一方面表达了对黎安二生的告诫,勉励他们要敢于面对流俗,不怕讥笑;另一方面也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对世俗时弊的批判。
(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语言表达效果。
(5)分析文章最后两段的论述思路。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C句译为: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表反问语气,故用邪.
(2)原文“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苏轼的称赞二生的作用是:来烘托黎安二生,突出其才华.
(3)A“因此作者为这两个年轻后辈的文章写了这篇序”错,不是为文章写序文,这是一篇赠序;B“但为人迂阔”错,不是因为他们为人迂阔而被乡里人讥笑,“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两人学习古文被认为迂阔; C“并让他们也拿给苏轼看一看,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比黎安二生更加迂阔”错,拿给苏轼看,是一种谦虚和尊重;自己也不是更迂阔,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
(4)先在原文中找出句子,然后总结对应的方法和取得的效果.运用反复的修辞.“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突出了自己信古志道,不迎合世俗之气的坚定态度,也深蕴自己对世俗的批判.(运用对比.“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今生之迂…迂之小者耳”,“余之迂大矣”,突出了作者坚守信念,不迎合世俗的态度. ) (正话反说.反复说“迂阔”,实际上是不迂,是不近俗,文曲意直,体现出语言表达的内在锋芒)
(5)第③段,先论述自己信古志道,不知合世同俗,迂阔最甚;第④段更深一层展开议论,阐明不应为合世同俗而违古离道.
答案:
(1)C
(2)以文坛大师来烘托黎安二生,突出其才华.
(3)D
(4)运用反复的修辞.“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突出了自己信古志道,不迎合世俗之气的坚定态度,也深蕴自己对世俗的批判.(运用对比.“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今生之迂…迂之小者耳”,“余之迂大矣”,突出了作者坚守信念,不迎合世俗的态度.) (正话反说.反复说“迂阔”,实际上是不迂,是不近俗,文曲意直,体现出语言表达的内在锋芒)
(5)第③段,“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先论述自己信古志道,不知合世同俗,迂阔最甚;第④段“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更深一层展开议论,阐明不应为合世同俗而违古离道.
译文:
赵郡苏轼,是与我同科考中的好友.他从蜀郡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郡士子叫黎生、安生的.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承蒙不弃,送给我看.读他的文章,确是气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能奔放,像是使不完用不尽的啊.二生确实可以说得上是杰出特异的人才,苏君真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黎生充任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要起程,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契合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时,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你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
我听了,自己想想,觉得可笑.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困窘到现在而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困窘)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黎生的迂阔,只因文章同世俗有距离.是迂阔中很小的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才是大的呢.如果黎生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
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黎生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当世,就一定违背古人;可以随同世俗,那么一定背离圣贤之道.黎生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那么,一定能够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于是写下这些话赠给二生,并且拿给苏君看,认为怎么样呢?
(2)原文“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苏轼的称赞二生的作用是:来烘托黎安二生,突出其才华.
(3)A“因此作者为这两个年轻后辈的文章写了这篇序”错,不是为文章写序文,这是一篇赠序;B“但为人迂阔”错,不是因为他们为人迂阔而被乡里人讥笑,“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两人学习古文被认为迂阔; C“并让他们也拿给苏轼看一看,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比黎安二生更加迂阔”错,拿给苏轼看,是一种谦虚和尊重;自己也不是更迂阔,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
(4)先在原文中找出句子,然后总结对应的方法和取得的效果.运用反复的修辞.“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突出了自己信古志道,不迎合世俗之气的坚定态度,也深蕴自己对世俗的批判.(运用对比.“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今生之迂…迂之小者耳”,“余之迂大矣”,突出了作者坚守信念,不迎合世俗的态度. ) (正话反说.反复说“迂阔”,实际上是不迂,是不近俗,文曲意直,体现出语言表达的内在锋芒)
(5)第③段,先论述自己信古志道,不知合世同俗,迂阔最甚;第④段更深一层展开议论,阐明不应为合世同俗而违古离道.
答案:
(1)C
(2)以文坛大师来烘托黎安二生,突出其才华.
(3)D
(4)运用反复的修辞.“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突出了自己信古志道,不迎合世俗之气的坚定态度,也深蕴自己对世俗的批判.(运用对比.“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今生之迂…迂之小者耳”,“余之迂大矣”,突出了作者坚守信念,不迎合世俗的态度.) (正话反说.反复说“迂阔”,实际上是不迂,是不近俗,文曲意直,体现出语言表达的内在锋芒)
(5)第③段,“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先论述自己信古志道,不知合世同俗,迂阔最甚;第④段“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更深一层展开议论,阐明不应为合世同俗而违古离道.
译文:
赵郡苏轼,是与我同科考中的好友.他从蜀郡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郡士子叫黎生、安生的.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承蒙不弃,送给我看.读他的文章,确是气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能奔放,像是使不完用不尽的啊.二生确实可以说得上是杰出特异的人才,苏君真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黎生充任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要起程,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契合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时,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你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
我听了,自己想想,觉得可笑.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困窘到现在而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困窘)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黎生的迂阔,只因文章同世俗有距离.是迂阔中很小的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才是大的呢.如果黎生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
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黎生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当世,就一定违背古人;可以随同世俗,那么一定背离圣贤之道.黎生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那么,一定能够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于是写下这些话赠给二生,并且拿给苏君看,认为怎么样呢?
看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赠黎...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汉书》记载“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文翁兴办的是() 2020-05-24 …
乐不思蜀译文 2020-06-03 …
得陇望蜀的文言文原话是什么?魏武帝曹操说:“人就是苦于没有满足,已经得到了陇西,还想得到蜀.”这句 2020-06-09 …
简答题(10分)(1)“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百 2020-06-16 …
清朝人认为朝廷尊崇喇嘛教是由于“漠南北与青海各蒙古及滇蜀各土司(首领)皆崇信黄教(喇嘛教的一支), 2020-06-26 …
清朝人认为朝廷尊崇喇嘛教是由于“漠南北与青海各蒙古及滇蜀各土司(首领)皆崇信黄教(喇嘛教的一支), 2020-06-26 …
入蜀记文言文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 2020-06-27 …
巴蜀的由来解释一下这两个字的由来,他的历史渊源以及巴,蜀各指的地域,历史上他的演变,及到后来巴蜀合 2020-06-29 …
西汉时期,在蜀郡兴学,改变了蜀地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是第一所由地方政府兴建的官学,开西汉时期,在蜀 2020-07-05 …
西汉时期,在蜀郡兴学,改变了蜀地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 2020-0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