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形”也不完全“一刑独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
    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俗”,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四库全书提要》)即指此意。
    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变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为法律义务。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
    更有甚者,刑罚为政教之用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

(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厚风俗”--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
A.《唐律疏议》、《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中律法的顺序,都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来排序的,与儒家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
B. 管仲认为:“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
C. 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做出悖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力。
D. 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规定为法律义务,比如唐律中规定,发现有人犯罪就要处以杖刑。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 古代法典中关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方面的条款,其主要目的在于推行道德教化,兼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
B. 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制定法律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刑”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有敬畏意识。
C. 唐律十二篇中,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D. 历代法典中都有“同姓不婚”的条款,但因为在实践中都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原则,所以违反这一条款的人也不会受到处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 古代立法者认为,人的能力越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如果违犯了法律,所受到的处罚自然也要加重。
B.《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因为刑罚为政教之本,其“正人心”“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觑。
C. 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杖刑,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中国个体要接受社会这个特定团体赋予每个个体的义务要求。
D. 传统法律中的很多条款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并不大,据此可以推知,这些条款在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A项不包括《唐律疏议》;参照原文第一段“《大明律》和《大清律例》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可知.B项应是第二段“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D“发现有人犯罪就要处以杖刑”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应是“有能力制止却不予制止的要处以杖刑”.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B项的理解上.该项的表述文本中都有,学生通过比对法比对之后会误认为其表述正确.“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确实是管仲的观点,“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却并不是他的观点.
(2)A“兼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错,第一段中,兼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的是行政管理条款.B其“形”不完全“一刑独大”的是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不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第一段中,“‘刑’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有敬畏意识”表述不准确;“刑”的目的是“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形成威慑力.D“违反这一条款的人也不会受到处罚”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最后一段中只提到“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D项的干扰.学生一般这样理解,“同姓不婚”的条款既然没有被实践过,那么“违反这一条款的人也不会受到处罚”就是合理的.这样的练习要遵从文本的表达意图,考虑无中生有的错误类型.
(3)A项表述“所受到的处罚自然也要加重”文中无据.原文第三段表述,“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如果这样的人违犯了法律,也是应该按照律令处置的,不会因为其能力问题而加重.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D项的错误选择上.D项的表述“很多条款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并不大”,让学生感觉表述绝对化,因为原文中有“似乎”一词,因此不假思索的选择了本项.
 
答案:
(1)C
(2)C
(3)A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最...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现有三种类型的豌豆各若干,下列关于验证两大遗传定律的杂交组合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甲、乙×乙均  2020-05-17 …

小小翻译(句子)《夜曲》,“夜曲”在古典音乐中主要用于表现深夜的宁静,旋律通常如梦一般清幽、柔美.  2020-06-29 …

下列关于孟德尔成功揭示出两大遗传定律的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选用异花传粉的豌豆作实验材料,豌  2020-11-02 …

近年来,好多地方都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优良思想和作风  2020-11-06 …

拿几份近期出版的报纸,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内容,然后谈谈你对课文中“《申报》的办报形式大都为后来的报纸所  2020-12-07 …

在19世纪末,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侵染和  2020-12-12 …

用文化的眼光看,奥林匹克运动从希腊走向世界,说明[]A、民族文化有共性,是相同的B、文化是民族的,也  2020-12-12 …

世纪的时候,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地区,进行侵略活动。欧洲传教士,也随着来我国传教。其中影响最大  2020-12-12 …

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  2020-12-14 …

有媒体把十八大之后的反腐称为反腐风暴。两年来,既打老虎,又拍苍蝇,成效显著。我国有良好法制传统,法家  2020-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