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是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制度?各自拥有什么权力?
题目详情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是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制度?各自拥有什么权力?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正职:分别为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令.
副职:称呼不定,有侍郎,仆射,左右丞等
尚书省
中国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始名尚书台,后称尚书省.是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起来的.秦及汉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是在皇帝身边任事的小臣,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因其在殿中主管收发(或启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三国时,尚书台已正式脱离少府,成为全国政务的总汇.因为它威权升高,引起最高统治者的疑忌,所以最高统治者又开始剥夺它的权力.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明帝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于是在尚书台之外复有中书省,而原来作为皇帝侍从的侍中也逐渐成为参预机密的要职,尚书台不再有独占机枢的地位.东晋以后,录尚书之权渐分,有时以三四人并录尚书事.宋孝武帝孝建中,为防大臣威权过盛,遂省去录尚书之职,以后置废不常.西晋灭亡后,在北方建立的十六国,除前凉、西凉遥奉江南正朔,不立尚书台外,其余政权均有尚书令、仆射、尚书等官职.北魏出自鲜卑族,有部落大人会议决事的制度,魏道武帝拓跋珪破后燕,皇始元年(396)始仿魏晋立尚书台,置三十六曹.东魏、北齐承袭北魏,而尚书之权较重.西魏时,宇文泰以大行台执政.大行台的组织略同于尚书省,有仆射、尚书、丞、郎等职.隋文帝杨坚代周称帝,于开皇元年(581)恢复了尚书省,并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唐沿隋制,也是三省(尚书、门下、中书)并置,而尚书省事无不总,是全国行政的总汇机构.唐代后期,尚书省已有名无实.北宋初,形式上还保留尚书省的组织系统,但权力既不归属,郎官又不治事,权借此以寄禄秩,别无差遣,尚书省的制度名存实亡.辽、金有尚书省,与宋制略同.元代以后,尚书省遂废除.
尚书省之组织,至隋而定型,尚书皆以部为名,而郎官以司为名.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及吏部、主爵等24司.
中书省
中国古代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汉武帝以主管文书的尚书掌握机密要政.为便于出入后宫,用宦者担任,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又因兼谒者之职,故又名中书谒者.其长官有令、仆射.成帝时废除由宦者担任中书之制,此后至东汉末,改以士人为尚书.东汉末,曹操设立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曹丕改秘书为中书,设监、令各一人,监、令之下置中书郎若干人,于是中书省正式成立.此后,诏令文书起草之责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故机要之权逐渐移于中书省.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隋代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唐初亦名内史省,武德三年(620)始复名中书省.自魏晋以后,中书省是与尚书省、门下省鼎立的三省之一.中书省的组织,历代均有变化,其员额历代不同.中书省最重要的职权是撰作诏令文书.中书令在唐前期与侍中、仆射同为真宰相.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高宗死后,移至中书省.此后,中书令执政事之笔,有出令之权,遂居宰相之首.由于翰林学士逐渐成为重要诏令的起草者,到了唐代后期,中书省也大权旁落.北宋前朝,中书省仅存空名,所掌只是册文、复奏、考帐等例行公事.宰相办公处称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置于皇城之内,不再设于中书省.南宋时,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省,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改称右丞相,中书侍郎改称参知政事.辽以南面官治汉人,其南面朝官亦沿唐制有三省之名.中书省初称政事省,兴宗时改.金熙宗完颜亶官制改革,掌诏敕者为翰林院,故中书省徒有虚名.后罢废.蒙古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始采用中原官制,设立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其设官沿袭金尚书省之制,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未立皇太子时则缺.中书省领六部.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各地区相继分立行中书省,总隶于中书省;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则由中书省直辖 ,称为“腹里”,即内地的意思.明初沿袭元制,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领辖六部,职权甚重.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乘机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门下省
中国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初名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发展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鼎足而立的三省之一.其称为门下省,始自西晋.门下省的组织历代不尽相同,但均以侍中为其长官,黄门侍郎(或称给事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为其副.门,指皇宫内门,因其门户漆以黄色,故又称黄门.至唐代,其下属有给事中、散骑常侍、散骑侍郎等官职.这些官职大都来源于汉代宫廷侍从.门下省所统的下属机构,历代也不一致.侍中权重位高,在唐代前期是真宰相,宰相议政的政事堂,最初也设在门下省,以后才移到中书省.侍中具有封驳权,即对皇帝颁发诏书的审核权.黄门侍郎职掌与侍中相同.唐代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者,多以门下侍郎或中书侍郎为本官.给事中职掌读署奏抄,驳正违失,具体执行门下省的封驳权,地位至为重要.散骑常侍、散骑侍郎等官,职掌侍从规谏,实际上是位望通显而无具体职事的闲职,仅用来作为高级官吏的荣誉衔.门下省在宋代形式上还存在,实际职权已移至其他机构,其长官成为寄禄虚衔.辽代南面官系统中有门下省,职掌、官名、员额与宋制略同.金废除门下省.元代以后,门下省不再设置.
副职:称呼不定,有侍郎,仆射,左右丞等
尚书省
中国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始名尚书台,后称尚书省.是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起来的.秦及汉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是在皇帝身边任事的小臣,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因其在殿中主管收发(或启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三国时,尚书台已正式脱离少府,成为全国政务的总汇.因为它威权升高,引起最高统治者的疑忌,所以最高统治者又开始剥夺它的权力.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明帝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于是在尚书台之外复有中书省,而原来作为皇帝侍从的侍中也逐渐成为参预机密的要职,尚书台不再有独占机枢的地位.东晋以后,录尚书之权渐分,有时以三四人并录尚书事.宋孝武帝孝建中,为防大臣威权过盛,遂省去录尚书之职,以后置废不常.西晋灭亡后,在北方建立的十六国,除前凉、西凉遥奉江南正朔,不立尚书台外,其余政权均有尚书令、仆射、尚书等官职.北魏出自鲜卑族,有部落大人会议决事的制度,魏道武帝拓跋珪破后燕,皇始元年(396)始仿魏晋立尚书台,置三十六曹.东魏、北齐承袭北魏,而尚书之权较重.西魏时,宇文泰以大行台执政.大行台的组织略同于尚书省,有仆射、尚书、丞、郎等职.隋文帝杨坚代周称帝,于开皇元年(581)恢复了尚书省,并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唐沿隋制,也是三省(尚书、门下、中书)并置,而尚书省事无不总,是全国行政的总汇机构.唐代后期,尚书省已有名无实.北宋初,形式上还保留尚书省的组织系统,但权力既不归属,郎官又不治事,权借此以寄禄秩,别无差遣,尚书省的制度名存实亡.辽、金有尚书省,与宋制略同.元代以后,尚书省遂废除.
尚书省之组织,至隋而定型,尚书皆以部为名,而郎官以司为名.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及吏部、主爵等24司.
中书省
中国古代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汉武帝以主管文书的尚书掌握机密要政.为便于出入后宫,用宦者担任,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又因兼谒者之职,故又名中书谒者.其长官有令、仆射.成帝时废除由宦者担任中书之制,此后至东汉末,改以士人为尚书.东汉末,曹操设立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曹丕改秘书为中书,设监、令各一人,监、令之下置中书郎若干人,于是中书省正式成立.此后,诏令文书起草之责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故机要之权逐渐移于中书省.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隋代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唐初亦名内史省,武德三年(620)始复名中书省.自魏晋以后,中书省是与尚书省、门下省鼎立的三省之一.中书省的组织,历代均有变化,其员额历代不同.中书省最重要的职权是撰作诏令文书.中书令在唐前期与侍中、仆射同为真宰相.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高宗死后,移至中书省.此后,中书令执政事之笔,有出令之权,遂居宰相之首.由于翰林学士逐渐成为重要诏令的起草者,到了唐代后期,中书省也大权旁落.北宋前朝,中书省仅存空名,所掌只是册文、复奏、考帐等例行公事.宰相办公处称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置于皇城之内,不再设于中书省.南宋时,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省,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改称右丞相,中书侍郎改称参知政事.辽以南面官治汉人,其南面朝官亦沿唐制有三省之名.中书省初称政事省,兴宗时改.金熙宗完颜亶官制改革,掌诏敕者为翰林院,故中书省徒有虚名.后罢废.蒙古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始采用中原官制,设立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其设官沿袭金尚书省之制,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未立皇太子时则缺.中书省领六部.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各地区相继分立行中书省,总隶于中书省;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则由中书省直辖 ,称为“腹里”,即内地的意思.明初沿袭元制,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领辖六部,职权甚重.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乘机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门下省
中国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初名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发展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鼎足而立的三省之一.其称为门下省,始自西晋.门下省的组织历代不尽相同,但均以侍中为其长官,黄门侍郎(或称给事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为其副.门,指皇宫内门,因其门户漆以黄色,故又称黄门.至唐代,其下属有给事中、散骑常侍、散骑侍郎等官职.这些官职大都来源于汉代宫廷侍从.门下省所统的下属机构,历代也不一致.侍中权重位高,在唐代前期是真宰相,宰相议政的政事堂,最初也设在门下省,以后才移到中书省.侍中具有封驳权,即对皇帝颁发诏书的审核权.黄门侍郎职掌与侍中相同.唐代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者,多以门下侍郎或中书侍郎为本官.给事中职掌读署奏抄,驳正违失,具体执行门下省的封驳权,地位至为重要.散骑常侍、散骑侍郎等官,职掌侍从规谏,实际上是位望通显而无具体职事的闲职,仅用来作为高级官吏的荣誉衔.门下省在宋代形式上还存在,实际职权已移至其他机构,其长官成为寄禄虚衔.辽代南面官系统中有门下省,职掌、官名、员额与宋制略同.金废除门下省.元代以后,门下省不再设置.
看了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是中国...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新唐书·百官志》云:“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结构中 2020-07-25 …
唐初继承隋制,“故尚书省上承君相,下行中外百司,为全国行政之总枢纽,为政令之制颁而节制之机关,非实 2020-07-25 …
三省六部制在唐朝初年,三省的职能是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 2020-07-25 …
唐初继承隋制,“故尚书省上承君相,下行中外百司,为全国行政之总枢纽,为政令之制颁而节制之机关,非实 2020-07-25 …
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A.中书省和门下省B.门下省和尚书省C.政事堂和 2020-07-29 …
唐朝时黄河防汛工程实施的正确程序应是A.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一工部B.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一户 2020-07-29 …
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什么A中书省和门下省B门下省和尚书省C政事堂和门下省D 2020-11-24 …
唐朝初期,三省的职能是[]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C.门 2020-12-26 …
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A.中书省和门下省B.门下省和尚书省C.政事堂和门 2021-01-08 …
唐朝中央政府中,负责决策和审议的机构分别是A.中书省、尚书省B.中书省、门下省C.门下省、尚书省D. 2021-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