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其语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勾勒出《周易》中所蕴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其语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勾勒出《周易》中所蕴含的具有原始象征与本体思维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自强不息”在《周易》里成为人类觉醒与人性建构之路,具体而言,“自强不息”在品德展开上表现为三个维度。一是自觉性。既然我们的善秉赋于天道,那么效法天道的“自强不息”,也就是自我觉醒便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这种品德的实现原动力来自于人类自身,也只有通过自我努力才可以实现这一品德。“自强不息”表明人类善良本性的显示是一种品性的觉醒,而非规范约束的结果。二是过程性。人类完善自身的品德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一个过程性的表述,它是一个手段而并非目的。它代表了人类在不断契合天地之道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自我修正性,“厚德载物”则强调人类在契合天地之道的过程中品德与社会公共道德的融合性。只有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相连并视为一个整体,人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何为自我觉醒。三是发展性。“自强不息”的“不息”表明这种品德的发展是没有尽头的,也是对于自身觉醒的一种规范。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在“自强不息”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觉醒,人类的自我觉醒也只能是效法天地之道。《周易》中对于自然宇宙的表述并非说明人们已经或者能够认知自然,更从未妄想征服自然,其所强调的是在天道之下建立人道,人道所求即是天道的部分实现。
“自强不息”代表了一种人类觉醒过程中的自我修正精神;“厚德载物”则代表了一种反省精神,除了提醒人类要清楚了解自身知识相较于无限宇宙的局限性,也是人类为追求进步,更新自身品德之后的具象落实。“自强不息”的发起者为修德者自身,尽管在“自强”的过程中也会受制于各种条件,但其核心依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厚德载物”的出发点则是客观事物,“厚德”与“载物”并非充要条件。简言之,“自强”必可“不息”,“厚德”未必“载物”。“自强不息”表现了天地之道的宏大与深远,“厚德载物”则更为明确地突出了天地之道人所不能为的方面。“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结合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天地之道基础上构建自身人伦之道的特质。
(节选自文道育《关于华夏民族精神的若干思考》,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它勾勒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B. 只有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视为整体,人们才能够真正去理解自我觉醒的含义
C. “自强不息”代表了人类觉醒过程中的自我修正精神,“厚德载物”则代表了反省精神
D.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结合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构建自身人伦之道的特质
故选:A.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2020-05-16 …
把良心的袋子装满,阅读题文章自己去找选文第8段(满车厢的人都亲眼…)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文 2020-05-22 …
《限制生物长大的魔咒》阅读题文章自己百度一下…1.文章认为影响、决定生物大小的因素有哪两个?2.文 2020-06-20 …
欣赏自然景观时应当“登山涉水,求质求真”,这样才能做到()A.抓住景观特点B.把握观赏时机C.以情 2020-06-27 …
两个电话的问题,文章自己找,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漫不经心:喋喋不休:2.老王的两个电话分别是: 2020-07-08 …
期末考试,小芳的语文与自然成绩加起来是187分,数学和自然加起来时190分,语文考了几分 2020-07-1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 2020-11-05 …
请以“让生命与生命更近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作文题目自拟,字体100到200字左右.紧扣话题,文体自 2020-11-07 …
“乐山市将如何贯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乐山市委书记唐坚在回答记者这一提问时说:我们要坚持生态立市战 2020-11-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 2021-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