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大巧若拙朱良志①道,即天道,大巧若拙,体现了崇尚然的中国哲学思想。“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人的一生必然会追求巧,巧,即技巧、技能。老子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大巧若拙
朱良志
    ①道,即天道,大巧若拙,体现了崇尚然的中国哲学思想。“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人的一生必然会追求巧,巧,即技巧、技能。老子所说的巧,却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作为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老子以“拙”来表达。
    ②老子为什么将笨拙的状态作为最高、最完美的巧?这涉及到老子关于天工和人为关系的思想。老子认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不巧之巧可以称之为“天巧”,自然而然,不劳人为。从人的技术性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天的角度看,它又蕴涵着不可逾越的美感,它是道之巧,有纯全之美。在老子看来,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其实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机心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如果说它有什么巧的话,也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生命的破坏。
    ③大巧若拙,强调的是素朴纯全的美,自然天,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朴素而不追求浮华。如《二十四诗品•冲淡》中所说的:“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那就是:不刻意求取,一刻意即落有为,一有为就破坏物我之间玲珑微妙的契会,破坏冲和淡雅的意致。放弃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也即放弃对“巧”的追求。诗人是以心去“遇”--无意乎相求,不期然相遇,而不是去“即”--孜孜以追求。拙,在老子看来,就是素朴。道家认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④大巧若拙,突出了中国哲学以天为徒(徒:同类)的思想。在老子的宇宙论思想中,赋予天--自然作为创造性本体的特性,老子哲学中的天取代了原始宗教中的至上神地位,成为人的文化创造永恒的范本。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就是要回到天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从天的角度寻找智慧的根源、生生的根源。
    ⑤大巧若拙,突出了道家哲学在其源头就存在的“反智主义”倾向。老子说:“慧智出,有大伪。”在老子看来,人企图运用知识改变世界,是一种愚蠢的文化冲动。老子强调拙,是因机心流行、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虚伪性而提出的。老子看透了五色、五味、五声等对人的真性破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他倡导一种自然而然的哲学。老子时代的繁缛虚华当然和现今无法相比,但相对而言,那个时代也有了很高的文明。文明所带来的虚荣奢华席卷着这个时期,声色犬马之乐,虚与委蛇之势,乃至繁缛的礼节,巧言令色的风行,等等。其实,这也可以说是‘欲望的时代”,重视人的欲望享受,将世界客体化、对象化、异己化。老子反思这样的“流行文化”,这样的所谓文明,是不是符合人的真性?老子提倡的“为腹”,如王弼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就是融于世界中,与世界悠游,不是靠机心去破坏这个世界,而是与世界同在,以“大是懵懂”的智慧滋养生命。
    ⑥守拙的哲学,是一种存在之道,它促进了中国人关于人的存在状况的思考。“拙”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来面目,一切技巧都是为了某种欲望而启动的破坏本性的行为。人的本性是生活在“拙”的状态中,而不是在巧中展示的,不是在绚烂的色相世界中展示的。
    ⑦守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比如,陶渊明不仅以其诗垂范后世,而且也以他的人格风标衣被百世,这并不在于他选择了退隐,不为官,而在于他树立了一种本然素朴的精神风范。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去的是他生命的园田。并不是农耕牧歌更适合他,而是自然率真的境界更适合他的生命栖居。
    ⑧大巧若拙,明道若昧,见小若明,糊涂中有聪明,痴心中有智慧。
(1)为什么老子会认为“慧智(聪慧机智)出,有大伪(虚伪欺诈)”?请根据上下文作答。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3)本文阐述了“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请分点概述这种哲学思想的基本主张。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的答题区间较广,注意认真筛选相关信息.第二段“在老子看来,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其实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机心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如果说它有什么巧的话,也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生命的破坏”;第三段“放弃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也即放弃对‘巧’的追求”;第五段“人企图运用知识改变世界,是一种愚蠢的文化冲动”“文明所带来的虚荣奢华席卷着这个时期,声色犬马之乐,虚与委蛇之势,乃至繁缛的礼节,巧言令色的风行”“这样的所谓文明,是不是符合人的真性”.根据这些进行概括.
(2)概述文章的论述思路,先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然后用“首先…接着…其次…最后”等词语串联答案.文章第一层解释“大巧若拙”的内涵;第二层分析“大巧若拙”的美学意义、哲学思想及其源头;第三层最后阐释“大巧若拙”理念的现实意义(或人生意义).
(3)作者在文中对“大巧若拙”的阐述是比较具体的,从文中筛选出相关句子即可概括出答案.第三段“大巧若拙,强调的是素朴纯全的美,自然天,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朴素而不追求浮华”;第四段“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就是要回到天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从天的角度寻找智慧的根源、生生的根源”;第五段“就是融于世界中,与世界悠游,不是靠机心去破坏这个世界,而是与世界同在”;第六段“拙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来面目”、第七段“守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答案:
(1)①老子认为技术之巧,出自人的机心,即伪饰,不能自然而然;②技术之巧是局部的、矫情的,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对生命和谐的破坏;③对巧的追求包含着对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④人企图用知识改变世界,很愚蠢,对文明的追求伴随着虚荣与奢华,不符合人的真性.(每点2分,3点即可)
(2)①首先解释“大巧若拙”的内涵;(2分)②然后分析“大巧若拙”的美学意义、哲学思想及其源头;(2分)③最后阐释“大巧若拙”理念的现实意义(或人生意义).(2分)
(3)①要追求素朴纯全的美,讲求认知的神会;②提倡从天的角度认识智慧和事物;③反对欲望、享受和机心,提倡融于世界;④追求合乎本性的存在之道(人生境界).
看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