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瞿秋白:观念的精英锕嵴宏1935年春天,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瞿秋白被捕,年仅36岁的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之后不久即从容就义。《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瞿秋白:观念的精英
锕嵴宏 1935年春天,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瞿秋白被捕,年仅36岁的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之后不久即从容就义。
《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瞿秋白不仅曾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曾一度主持过政治局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但他自认政治能力薄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自认骨子里是一个旧时代的“文人”,而这种“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残余”。他说他实际上是一个“懦怯”的书生,杀一只老鼠都不会和不敢的,而真正的懦怯更在缺乏政治上的自信力,没有为自己的见解奋斗的勇气。经常觉得对方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熟谙孔夫子的忠恕之道。当时担任第三国际领导人的布哈林曾经为此批评过他。瞿秋白说,他自已有许多典型的“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些,仁慈些。故此,他觉得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只是扮演一定的角色,而这毕竟不是自己的生活,他早已感到疲惫、厌倦。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早该下场了。
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等。“观念的人”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但也常常因此思想复杂,从而影响到行动的果决;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的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行动的人”则往往基本见解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因此不论是瞿秋白,还是在他之前及之后担任过党领袖的前清秀才陈独秀和留美学生张闻天,看来都还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他们对于政治权力似没有很强烈的欲望,这种最高权力往往像是送上门来的,即使得到了它,他们也似乎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住它的强烈意志和欲望。瞿秋白看来更是相当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行动的人”,且不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固执者,而是一个深具怀疑精神的人,同时他又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也是古代“读书种子”的后裔。传统社会曾经是这种读书人的天堂,而20世纪则成为他们的地狱,新的时代和社会已不再需要这种传统的士大夫文人。
但为什么瞿秋白还是一度进入了政治局这一党的权力中枢?这或许是因为他毕竟还是一个认真刻苦做事,包括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的人。他属于很早就到革命后的俄国去实地考察和留学的一批人,他虽然自认读马列的书不多,但比其他党的领导人还是读的较多。更重要的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还是以宣传鼓动为中心而不是以武装斗争为中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观念的精英”在一个动员时代的早期还是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他们很快就要被“行动的精英”挤到一旁。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行动果断、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的人将占据上风。除了极少的例外,原先思想启蒙的“动员者”将被暴风骤雨般的斗争所运动,原先的“改造者”也将被改造。比较好的一个办法,也许就是各种人各得其所,就像瞿秋白所说的,“为什么每一个读书人都要去‘治国平天下’呢?个人找一种学问或是文艺研究一下不好吗?”
鲁迅是瞿秋白的挚友,曾手书一集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来表示他对瞿秋白的推重和欣赏。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若有机会专心文学,又假以时日,未始不能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但瞿秋白说,虽然他觉得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但“也不觉得后悔”。我们好歹得爱自己的命运。
《多余的话》主要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瞿秋白在临死前还思考了更深一层的灵魂问题,他在狱中赠给一位医生的照片上写道: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
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很受鲁迅的推重和欣赏。作者认为,如果有机会让瞿秋白专心文学,可能会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B.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因此认为早该下场了,表明他对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有后悔。
C.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一种是“行动的人”。作者赞赏“观念的人”而贬斥“行动的人”,因为后者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
D.瞿秋白、陈独秀和张闻天有共同的特点:都曾担任过党的领袖,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对于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烈的欲望,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行动的人”。
E.瞿秋白1935年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
(2)为什么瞿秋白说自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3)请概括瞿秋白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4)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结合文章,谈谈你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瞿秋白:观念的精英
锕嵴宏 1935年春天,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瞿秋白被捕,年仅36岁的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之后不久即从容就义。
《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瞿秋白不仅曾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曾一度主持过政治局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但他自认政治能力薄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自认骨子里是一个旧时代的“文人”,而这种“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残余”。他说他实际上是一个“懦怯”的书生,杀一只老鼠都不会和不敢的,而真正的懦怯更在缺乏政治上的自信力,没有为自己的见解奋斗的勇气。经常觉得对方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熟谙孔夫子的忠恕之道。当时担任第三国际领导人的布哈林曾经为此批评过他。瞿秋白说,他自已有许多典型的“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些,仁慈些。故此,他觉得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只是扮演一定的角色,而这毕竟不是自己的生活,他早已感到疲惫、厌倦。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早该下场了。
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等。“观念的人”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但也常常因此思想复杂,从而影响到行动的果决;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的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行动的人”则往往基本见解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因此不论是瞿秋白,还是在他之前及之后担任过党领袖的前清秀才陈独秀和留美学生张闻天,看来都还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他们对于政治权力似没有很强烈的欲望,这种最高权力往往像是送上门来的,即使得到了它,他们也似乎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住它的强烈意志和欲望。瞿秋白看来更是相当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行动的人”,且不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固执者,而是一个深具怀疑精神的人,同时他又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也是古代“读书种子”的后裔。传统社会曾经是这种读书人的天堂,而20世纪则成为他们的地狱,新的时代和社会已不再需要这种传统的士大夫文人。
但为什么瞿秋白还是一度进入了政治局这一党的权力中枢?这或许是因为他毕竟还是一个认真刻苦做事,包括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的人。他属于很早就到革命后的俄国去实地考察和留学的一批人,他虽然自认读马列的书不多,但比其他党的领导人还是读的较多。更重要的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还是以宣传鼓动为中心而不是以武装斗争为中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观念的精英”在一个动员时代的早期还是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他们很快就要被“行动的精英”挤到一旁。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行动果断、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的人将占据上风。除了极少的例外,原先思想启蒙的“动员者”将被暴风骤雨般的斗争所运动,原先的“改造者”也将被改造。比较好的一个办法,也许就是各种人各得其所,就像瞿秋白所说的,“为什么每一个读书人都要去‘治国平天下’呢?个人找一种学问或是文艺研究一下不好吗?”
鲁迅是瞿秋白的挚友,曾手书一集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来表示他对瞿秋白的推重和欣赏。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若有机会专心文学,又假以时日,未始不能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但瞿秋白说,虽然他觉得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但“也不觉得后悔”。我们好歹得爱自己的命运。
《多余的话》主要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瞿秋白在临死前还思考了更深一层的灵魂问题,他在狱中赠给一位医生的照片上写道: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
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很受鲁迅的推重和欣赏。作者认为,如果有机会让瞿秋白专心文学,可能会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B.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因此认为早该下场了,表明他对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有后悔。
C.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一种是“行动的人”。作者赞赏“观念的人”而贬斥“行动的人”,因为后者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
D.瞿秋白、陈独秀和张闻天有共同的特点:都曾担任过党的领袖,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对于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烈的欲望,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行动的人”。
E.瞿秋白1935年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
(2)为什么瞿秋白说自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3)请概括瞿秋白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4)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结合文章,谈谈你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将选项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A项,“作者赞赏‘观念的人’而贬斥‘行动的人’”理解不正确.B“有后悔”不准确,原文表述“他觉得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只是扮演一定的角色,而这毕竟不是自己的生活,他早已感到疲惫、厌倦”,并没有说自己的后悔之意.A“鲁迅的推重和欣赏”的是人而不是对译著,原文表述为“鲁迅是瞿秋白的挚友,曾手书一集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来表示他对瞿秋白的推重和欣赏”;C“作者赞赏‘观念的人’而贬斥‘行动的人’”错.从原文表述“‘行动的人’则往往基本见解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可以看出作者对“行动的人”不迟否定的态度.故选ED.
(2)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此题要探究其“历史的误会”的原因,一定要紧扣“历史”与“误会”,被动性而非自主性来分析作答.答题区间在第2、3、4段,这一句话出现在第2段,但信息区包括了2、3、4段,故可考虑其原因.第2段仅仅是性格方面的原因,即内因.第3段是从更深层次分析了瞿秋白究竟不适合担任政治领袖,对于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的欲望,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住它的强烈意志和欲望.他具有艺术家的气质,故更适合做一个艺术家.第4段的设问,已经告诉了本段的内容,--分析其进入政治的原因,即外因.
(3)此题考查传主的人物形象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传记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分层次,找出答题区间,并结合着瞿秋白的身份、性格、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需要分条来加以概括、总结;例如第2、3、5、6段表现了瞿秋白的性格;筛选出其中的要点,并整理合并.
(4)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先亮明自己的选择观点,然后结合着文章内容,从文中找出依据作答.无论选取哪种,都要结合着文本中的内容来阐述自己的理由和看法.如选第一种,“观念的精英”则可从“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作为精英的共性来阐述;如选第二种,“行动的精英”,则可从“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作为精英的共性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即可.
答案:
(1)ED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
(2)①他骨子里是个文人,缺乏政治上的自信,没有为见解奋斗的勇气.②同时对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烈的欲望,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权力的强烈意志,属于“观念的人”. ③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他凭着革命理论素养的深厚和思想启蒙“动员者”优势,被时代推到了政治权力的中心,而非积极争取(非清醒的自主抉择),因而说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每点2 分)(扣住“历史”与“误会”,被动性而非自主性作答.)
(3)①熟谙儒家的忠恕之道,具有传统文人的特点.善良,忍耐,躲避,仁慈,讲和气. ②对政治及权力缺乏兴趣与强烈欲望,是观念的精英,也是一个思想启蒙者,同时又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与极高的文学造诣.③忠于革命不畏牺牲,并勇于解剖自己,坦然面对命运.(每点2分)
(4)示例:我欣赏“观念的精英”.(2 分) ①“观念的人”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深具怀疑精神,不盲从,深刻冷静.(2 分)②他们对权力没有欲望,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时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2 分)③他们是思想启蒙的“动员者”,每个时代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思想家的启蒙,他们为了捍卫真理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2分)
我欣赏“行动的精英”.(2 分) ①“行动的人”有政治上的自信力,有为自己的见解奋斗的勇气.(2 分)②基本见解往往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行动果决,又讲究策略.(2分)③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行动果断,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2分)
(2)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此题要探究其“历史的误会”的原因,一定要紧扣“历史”与“误会”,被动性而非自主性来分析作答.答题区间在第2、3、4段,这一句话出现在第2段,但信息区包括了2、3、4段,故可考虑其原因.第2段仅仅是性格方面的原因,即内因.第3段是从更深层次分析了瞿秋白究竟不适合担任政治领袖,对于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的欲望,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住它的强烈意志和欲望.他具有艺术家的气质,故更适合做一个艺术家.第4段的设问,已经告诉了本段的内容,--分析其进入政治的原因,即外因.
(3)此题考查传主的人物形象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传记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分层次,找出答题区间,并结合着瞿秋白的身份、性格、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需要分条来加以概括、总结;例如第2、3、5、6段表现了瞿秋白的性格;筛选出其中的要点,并整理合并.
(4)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先亮明自己的选择观点,然后结合着文章内容,从文中找出依据作答.无论选取哪种,都要结合着文本中的内容来阐述自己的理由和看法.如选第一种,“观念的精英”则可从“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作为精英的共性来阐述;如选第二种,“行动的精英”,则可从“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作为精英的共性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即可.
答案:
(1)ED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
(2)①他骨子里是个文人,缺乏政治上的自信,没有为见解奋斗的勇气.②同时对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烈的欲望,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权力的强烈意志,属于“观念的人”. ③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他凭着革命理论素养的深厚和思想启蒙“动员者”优势,被时代推到了政治权力的中心,而非积极争取(非清醒的自主抉择),因而说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每点2 分)(扣住“历史”与“误会”,被动性而非自主性作答.)
(3)①熟谙儒家的忠恕之道,具有传统文人的特点.善良,忍耐,躲避,仁慈,讲和气. ②对政治及权力缺乏兴趣与强烈欲望,是观念的精英,也是一个思想启蒙者,同时又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与极高的文学造诣.③忠于革命不畏牺牲,并勇于解剖自己,坦然面对命运.(每点2分)
(4)示例:我欣赏“观念的精英”.(2 分) ①“观念的人”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深具怀疑精神,不盲从,深刻冷静.(2 分)②他们对权力没有欲望,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时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2 分)③他们是思想启蒙的“动员者”,每个时代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思想家的启蒙,他们为了捍卫真理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2分)
我欣赏“行动的精英”.(2 分) ①“行动的人”有政治上的自信力,有为自己的见解奋斗的勇气.(2 分)②基本见解往往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行动果决,又讲究策略.(2分)③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行动果断,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2分)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形容秋天树叶的成语明天上课就交了,看清楚是秋天树叶的成语或者诗句,只要3到4个,还有要写叶子的特点 2020-05-17 …
我们曾学过王勃、苏轼、毛泽东、郁达夫等许多名家笔下的“秋”,领略了秋日胜景。请以“赣江傍晚的秋色” 2020-06-09 …
语文成语故事简单写故事内容共写3个 2020-06-13 …
故乡的秋阅读答案(注:不是故都的秋)1:阅读全文,梳理内容填写下表.2:阅读第8节,概括“我”望着 2020-06-1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有一位大师叫巴金(节选)刘醒龙秋叶苍红,秋草苍黄。秋夜苍白。秋水苍茫。我 2020-06-23 …
帮我写一篇关于洗碗的作文,加十分!老师叫我们写一篇关于暑假难忘的事情,我选了这样一件事情:我外婆生 2020-07-15 …
对联——根据高而语文课文根据以下古诗词的主旨或内容编写对联:1.梦游天姥吟留别2.琵琶行3.近体诗 2020-07-25 …
我们曾学过毛泽东、郁达夫、苏轼等许多名家笔下的“秋”,领略了秋日胜景。请以“傍晚的秋色”为内容,写一 2020-11-13 …
我爱秋天的校园我爱秋天的校园(原问网上找,我只提供一部分内容)秋天的景色在一年四季中最迷人,我特爱校 2020-11-25 …
中秋的一篇半命题作文,800字底线题目要有意义,能写得长,容易写.中秋的一篇半命题作文,800字底线 2020-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