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那时虫鸣刘长春①冬夜。灯下。②偶翻《诗经》,读到“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不禁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时虫鸣
刘长春
①冬夜。灯下。
②偶翻《诗经》,读到“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不禁触动脑外的另一种记忆,久违的故乡夏夜的昆虫吟唱忽然又在耳边响起。“瞿瞿--瞿瞿”,“知了--知了”,“轧织--轧织”,交替错杂,疾徐作歇,交织在记忆曾经消失的角落,不依不饶地活跃起来。
③我想起了孩提时代的欢乐的夏夜。
④炎热的太阳收尽了最后一道亮光,大地褪入夜色,未消的暑气把我和伙伴们赶出蒸笼一样的木屋,寻向满天星斗之下的院落。整个夏天,我们都爱端一把竹椅,摇一柄蕉扇,坐在树阴下纳凉。这时,拂到脸上、身上的夜风还带着明显的热气,要命的知了还是不停“热啊--热啊”地鼓噪。那鸣声似乎是一段捆绑得异常结实的绳子,让人不得动弹汗流不止;总是到了送来凉风的时候,它才逐渐安静下来,那鸣声也如已经松开捆绑的绳子慢慢松弛了。蚱蜢到处飞扑蹦跳,有时还会飞到我的身上跳到我的脚边,它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因为它是“害虫”,蚕食稻叶的声音“沙--沙--沙”地令人不悦。而蟋蟀的歌唱,就像一种乐器的演奏,要比鸣蝉动听得多,在田野的远处,在屋檐的砖石下,在门户的角落里,反复弹唱一首同样欢快的曲子。那琴音撩拨得我们再也坐不住了,我和同伴们便会蹑手蹑脚地包抄过去,然后冷不防掀开砖瓦,在它来不及逃跑的时候将它逮住放于匣中。不知为什么,它却没有了声音,不再弹唱了。如果它身上真的携着一把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让人纳闷。天上除了星光、月光,还有提着小灯盏的萤火虫之光,飞来枝叶间,热情地为我们照明。斜刺里还有几只黑蝴蝶、白蝴蝶,展开薄翼,飞过蔷薇,飞过竹篱,在树叶上抖动着触须引诱着我们……纺织娘即《诗经》里说的“莎鸡”,它除了发出“轧织--轧织”的叫声以外,还会振翅飞翔。它通体绿色,触角细长,又有一对非常有力的腿,呈镰刀状。它从这个枝头飞向那枝头的姿态很轻盈、很美。有时,当它立足未稳,我们生擒“莎鸡”于枝间,然后养于络麻杆做的笼子里,用自己的头发喂它进食,听它夜里“轧织--轧织”的鸣声而入睡。半夜醒来,纺织娘停止了弹拨,它也困了,入睡了。只有田野里、水荡中的青蛙却在远处打着边鼓。黑夜中蛙声里稻子正在使劲地拔节、长高、分蘖、抽穗,稻花飘香了。还有蟋蟀,“暖则在郊,寒则附人”,十月里就钻到床下来鸣叫了。可是,弹拨的琴声让人听来有点哀愁,好像寂寞的怨妇的叹息。
⑤一个多么奇妙的自然境界,一场多么和谐的昆虫合奏,真称得上“众妙毕集,各抒灵趣”了。
⑥可是,现在即使身在乡野,更不用说住在城市里的孩子,怕已经听不到这些虫儿的鸣声了。沉寂、沉默意味着什么?死亡。我写作此文的时候,我的一个外甥(十四岁)看到了前段的文字,好奇地问我:“阿舅,纺织娘是什么?萤火虫会发光吗?蟋蟀的叫声在夏天与秋天为什么不一样?”在他们来到世上以后,许多物种在人类的追杀下早已消失,有的“憔悴为黯淡的标本”,贮存于生物学家的实验室中。消失又怎样解释?天地虽大,邂逅实难。世界上没有容留虫儿的地方,它们也就无法以生命的状态或是歌唱的形式,没有飞翔的形式,容留在这个世界。它们不具备记忆与文字的能力,所以没有可以流传的故事,只是屈从于命运而无声无息。时间抹去了一切。所谓灾难,人与昆虫们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设置陷阱捕捉它们,正制造着对它们来说的一次又一次灾难。生物学家还告诉我们:生物物种现在仍然以每小时消失一种的速度在演进,“好像水消失在水里”,我们似乎一点觉察都没有。
⑦直到今天,我们才明白,“万类霜天竞自由”,地球上的所有物种都是人类的朋友或邻居,而生物的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的摇篮,而且也是人类最可宝贵的天然遗产。物种越是丰富,生态越是平衡,环境越是美丽。人类只有遵循这一自然法则,才能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法布尔在他的《昆虫记》里说:“我们所谓的丑美脏净,在大自然那里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什么?造福于人类。研究昆虫学的爱德华还说:“首先,你要热爱生命本身;然后,再去寻求一般的解释。随后,你将得到的回报,这就是令你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新的发现。”
⑧说得多好!
(1)作者在孩提时代夏夜的欢乐有哪些,请分条列举。
(2)本文多次引用其他诗文中的语句,请以第②段为例分析其作用。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请结合全文,探究本文以“那时虫鸣”为题的用意。
(5)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爱德华“说得多好”,爱德华的话好在哪里?
那时虫鸣
刘长春
①冬夜。灯下。
②偶翻《诗经》,读到“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不禁触动脑外的另一种记忆,久违的故乡夏夜的昆虫吟唱忽然又在耳边响起。“瞿瞿--瞿瞿”,“知了--知了”,“轧织--轧织”,交替错杂,疾徐作歇,交织在记忆曾经消失的角落,不依不饶地活跃起来。
③我想起了孩提时代的欢乐的夏夜。
④炎热的太阳收尽了最后一道亮光,大地褪入夜色,未消的暑气把我和伙伴们赶出蒸笼一样的木屋,寻向满天星斗之下的院落。整个夏天,我们都爱端一把竹椅,摇一柄蕉扇,坐在树阴下纳凉。这时,拂到脸上、身上的夜风还带着明显的热气,要命的知了还是不停“热啊--热啊”地鼓噪。那鸣声似乎是一段捆绑得异常结实的绳子,让人不得动弹汗流不止;总是到了送来凉风的时候,它才逐渐安静下来,那鸣声也如已经松开捆绑的绳子慢慢松弛了。蚱蜢到处飞扑蹦跳,有时还会飞到我的身上跳到我的脚边,它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因为它是“害虫”,蚕食稻叶的声音“沙--沙--沙”地令人不悦。而蟋蟀的歌唱,就像一种乐器的演奏,要比鸣蝉动听得多,在田野的远处,在屋檐的砖石下,在门户的角落里,反复弹唱一首同样欢快的曲子。那琴音撩拨得我们再也坐不住了,我和同伴们便会蹑手蹑脚地包抄过去,然后冷不防掀开砖瓦,在它来不及逃跑的时候将它逮住放于匣中。不知为什么,它却没有了声音,不再弹唱了。如果它身上真的携着一把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让人纳闷。天上除了星光、月光,还有提着小灯盏的萤火虫之光,飞来枝叶间,热情地为我们照明。斜刺里还有几只黑蝴蝶、白蝴蝶,展开薄翼,飞过蔷薇,飞过竹篱,在树叶上抖动着触须引诱着我们……纺织娘即《诗经》里说的“莎鸡”,它除了发出“轧织--轧织”的叫声以外,还会振翅飞翔。它通体绿色,触角细长,又有一对非常有力的腿,呈镰刀状。它从这个枝头飞向那枝头的姿态很轻盈、很美。有时,当它立足未稳,我们生擒“莎鸡”于枝间,然后养于络麻杆做的笼子里,用自己的头发喂它进食,听它夜里“轧织--轧织”的鸣声而入睡。半夜醒来,纺织娘停止了弹拨,它也困了,入睡了。只有田野里、水荡中的青蛙却在远处打着边鼓。黑夜中蛙声里稻子正在使劲地拔节、长高、分蘖、抽穗,稻花飘香了。还有蟋蟀,“暖则在郊,寒则附人”,十月里就钻到床下来鸣叫了。可是,弹拨的琴声让人听来有点哀愁,好像寂寞的怨妇的叹息。
⑤一个多么奇妙的自然境界,一场多么和谐的昆虫合奏,真称得上“众妙毕集,各抒灵趣”了。
⑥可是,现在即使身在乡野,更不用说住在城市里的孩子,怕已经听不到这些虫儿的鸣声了。沉寂、沉默意味着什么?死亡。我写作此文的时候,我的一个外甥(十四岁)看到了前段的文字,好奇地问我:“阿舅,纺织娘是什么?萤火虫会发光吗?蟋蟀的叫声在夏天与秋天为什么不一样?”在他们来到世上以后,许多物种在人类的追杀下早已消失,有的“憔悴为黯淡的标本”,贮存于生物学家的实验室中。消失又怎样解释?天地虽大,邂逅实难。世界上没有容留虫儿的地方,它们也就无法以生命的状态或是歌唱的形式,没有飞翔的形式,容留在这个世界。它们不具备记忆与文字的能力,所以没有可以流传的故事,只是屈从于命运而无声无息。时间抹去了一切。所谓灾难,人与昆虫们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设置陷阱捕捉它们,正制造着对它们来说的一次又一次灾难。生物学家还告诉我们:生物物种现在仍然以每小时消失一种的速度在演进,“好像水消失在水里”,我们似乎一点觉察都没有。
⑦直到今天,我们才明白,“万类霜天竞自由”,地球上的所有物种都是人类的朋友或邻居,而生物的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的摇篮,而且也是人类最可宝贵的天然遗产。物种越是丰富,生态越是平衡,环境越是美丽。人类只有遵循这一自然法则,才能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法布尔在他的《昆虫记》里说:“我们所谓的丑美脏净,在大自然那里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什么?造福于人类。研究昆虫学的爱德华还说:“首先,你要热爱生命本身;然后,再去寻求一般的解释。随后,你将得到的回报,这就是令你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新的发现。”
⑧说得多好!
(1)作者在孩提时代夏夜的欢乐有哪些,请分条列举。
(2)本文多次引用其他诗文中的语句,请以第②段为例分析其作用。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请结合全文,探究本文以“那时虫鸣”为题的用意。
(5)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爱德华“说得多好”,爱德华的话好在哪里?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规范回答:分两步走,第一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二步分点整合答案.题干表述为“作者在孩提时代夏夜的欢乐有哪些,请分条列举”,从“整个夏天,我们都爱端一把竹椅,摇一柄蕉扇,坐在树阴下纳凉”“我们生擒‘莎鸡’于枝间,然后养于络麻杆做的笼子里,用自己的头发喂它进食”从这些语句中可以准确筛选.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特点的基本能力.文章结构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文章的体裁形式和章节结构,如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衔接和伏笔照应等.不同的体裁,结构形式也不同.二是指文章的内在联系和组织.文学作品,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结构方式,称为纵式结构;按材料的性质来谋篇布局的结构,称为横式结构.规范回答:①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③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本文多次引用其他诗文中的语句,“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是《诗经》中的一些语句,形象表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场景,同时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厚重感.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的作用的能力.对于这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应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有重点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瞻前顾后地根据其语段的“形”,深人领悟其语段的“意”.提问方式:画横线的句子(或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规范回答:该句子(词语)生动、具体(或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文章划线语句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突出人们的不同感受,同时一些描写动作的词语更是充满生机之感,如“飞扑蹦跳、飞、跳”.
(4)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文章标题“那时虫鸣”充满别致的诗意,贯穿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得文章更为生动,同时“虫鸣”表明一种呼告,表明自然之道应该时长遵守.
(5)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类题目检测考生是否具有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深层含义的眼光,是否具有对文本进行独到感受与创造性理解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的指向是多层面的而不是单层面的,试题的答案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其探究角度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文本的表达目的、文本的表达方式、主旨的隐含意义、作者的写作动机、文本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等.回答这类题目一要做到所进行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二要观点明确,表述合情合理.
答案:
(1)①夏夜纳凉之乐.②捕捉蟋蟀、纺织娘之乐.③听蟋蟀鸣声入睡之乐.④稻花香里听蛙声之乐.
(2)①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学气息;②由《诗经》中的虫鸣,联想到孩提时夏夜的虫鸣,引出下文写孩提时代故乡欢乐的夏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自然而雅致.
(3)①比喻,把蟋蟀的鸣叫比作乐器的演奏,写出鸣叫的动听;②拟人:蟋蟀反复“弹唱”、唱声“撩拨”着我们,写出了夏夜虫鸣对孩子们产生的莫大吸引力,突出那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对比:将害虫蚱蜢蚕食稻叶声和蟋蟀歌唱声对比,表现夏夜虫鸣的多样与人们对虫鸣的不同感受.④“飞扑蹦跳、飞、跳”等系列动作的描写,写出蚱蜢不停蹦跳、飞腾的生机蓬勃.
(4)①“虫鸣”是贯穿全文内容的线索:文章从多角度展示出不同时空的“虫鸣”,由冬夜读《诗经》引发对故乡夏夜虫鸣的回忆,再写到当下的孩子未闻虫鸣,进而深刻反思是“人类追杀”给虫子带来了灭顶之灾,导致无虫鸣可听的悲哀,使得文章丰富的内容紧凑集中. ②以小见大,借“虫鸣”这个小切口深入思考探讨,最终得出人类应当遵循自然法则才能更好生存的深刻观点. ③形成“那时虫鸣”与“此时无虫鸣”的对比,引发读者对人类破坏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平衡行为的反思.
(5)爱德华的话由浅入深地揭示了本文的主旨.①人类应当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哪怕是弱小的生命如鸣虫)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与保护;②人类要与所有生物、生命乃至整个自然和谐相处;③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会让人类自身获益无穷,不仅获得良好的生存与持续发展的环境,更有可能实现“诗意地栖居”的美好愿景.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特点的基本能力.文章结构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文章的体裁形式和章节结构,如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衔接和伏笔照应等.不同的体裁,结构形式也不同.二是指文章的内在联系和组织.文学作品,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结构方式,称为纵式结构;按材料的性质来谋篇布局的结构,称为横式结构.规范回答:①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③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本文多次引用其他诗文中的语句,“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是《诗经》中的一些语句,形象表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场景,同时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厚重感.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的作用的能力.对于这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应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有重点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瞻前顾后地根据其语段的“形”,深人领悟其语段的“意”.提问方式:画横线的句子(或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规范回答:该句子(词语)生动、具体(或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文章划线语句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突出人们的不同感受,同时一些描写动作的词语更是充满生机之感,如“飞扑蹦跳、飞、跳”.
(4)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文章标题“那时虫鸣”充满别致的诗意,贯穿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得文章更为生动,同时“虫鸣”表明一种呼告,表明自然之道应该时长遵守.
(5)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类题目检测考生是否具有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深层含义的眼光,是否具有对文本进行独到感受与创造性理解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的指向是多层面的而不是单层面的,试题的答案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其探究角度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文本的表达目的、文本的表达方式、主旨的隐含意义、作者的写作动机、文本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等.回答这类题目一要做到所进行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二要观点明确,表述合情合理.
答案:
(1)①夏夜纳凉之乐.②捕捉蟋蟀、纺织娘之乐.③听蟋蟀鸣声入睡之乐.④稻花香里听蛙声之乐.
(2)①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学气息;②由《诗经》中的虫鸣,联想到孩提时夏夜的虫鸣,引出下文写孩提时代故乡欢乐的夏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自然而雅致.
(3)①比喻,把蟋蟀的鸣叫比作乐器的演奏,写出鸣叫的动听;②拟人:蟋蟀反复“弹唱”、唱声“撩拨”着我们,写出了夏夜虫鸣对孩子们产生的莫大吸引力,突出那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对比:将害虫蚱蜢蚕食稻叶声和蟋蟀歌唱声对比,表现夏夜虫鸣的多样与人们对虫鸣的不同感受.④“飞扑蹦跳、飞、跳”等系列动作的描写,写出蚱蜢不停蹦跳、飞腾的生机蓬勃.
(4)①“虫鸣”是贯穿全文内容的线索:文章从多角度展示出不同时空的“虫鸣”,由冬夜读《诗经》引发对故乡夏夜虫鸣的回忆,再写到当下的孩子未闻虫鸣,进而深刻反思是“人类追杀”给虫子带来了灭顶之灾,导致无虫鸣可听的悲哀,使得文章丰富的内容紧凑集中. ②以小见大,借“虫鸣”这个小切口深入思考探讨,最终得出人类应当遵循自然法则才能更好生存的深刻观点. ③形成“那时虫鸣”与“此时无虫鸣”的对比,引发读者对人类破坏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平衡行为的反思.
(5)爱德华的话由浅入深地揭示了本文的主旨.①人类应当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哪怕是弱小的生命如鸣虫)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与保护;②人类要与所有生物、生命乃至整个自然和谐相处;③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会让人类自身获益无穷,不仅获得良好的生存与持续发展的环境,更有可能实现“诗意地栖居”的美好愿景.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汉元年正月,刘邦为什么“遣良归韩”,而张良在韩国又具体干了什么?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 2020-06-09 …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刘克庄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 2020-06-15 …
材料一:2009年11月23日《江西日报》报道了“抗癌明星”刘风香的事迹。2004年7月刘风香被诊 2020-06-22 …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时间和标志是:[]A、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B、19 2020-07-02 …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A.1948年9月,辽沈战役的爆发B.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 2020-07-02 …
2011年6月刘翔在美国尤金勇夺110m栏亚军,如图,成绩是13s.则他的平均速度是m/s,他相对 2020-07-11 …
阅读唐代诗人刘叉的两首小诗,完成(1)—(2)题偶书刘叉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 2020-11-07 …
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与资本家座谈,一位资本家问道:“我现在开工厂,有剥削,是有罪的。我还准备多 2020-11-14 …
伟大的“军神”1916年3月,刘伯承是川东支队的一个青年军官.在一次战斗中,他勇敢杀敌,立了功劳.但 2020-11-14 …
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与资本家座谈,一位资本家问道:“我现在开工厂,有剥削,是有罪的。我还准备多 2020-1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