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古诗的内容,要注意四点:一是题目,它往往是诗歌的眼睛,概括着整首诗的内容;二是诗人,也就是联系诗人的风格和背景,诗人论诗;三是诗中的关键意向,这些意象往往揭示着诗歌的思想感情;四是注释,关键处的注释能帮助读者准确把握诗意.联系李白和诗中的意象,结合注释,本诗的大意是,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鲁仲连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鲁连.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出来,一个早上的工夫就把光茫照耀到了世间.鲁仲连“义不帝秦”,理由是,秦是一个弃礼义而尚首功的国家.作者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自认为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依据上述大意,“后世仰末照”句应指后代的人都仰慕鲁仲连的光彩,而不是说会被后人所遗忘.所以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理解有误.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基本能力.这首诗是典型的咏古人明志诗,在答题时们一定要结合诗句,联系李白的身世和志向,把鲁仲连的遭遇与李白的遭遇联系起来,做到知人论世.诗人李白在诗中借助鲁仲连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越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把鲁仲连的出仕比喻为明月出海底,表现了对他的极高评价;“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一句而来,说明其光芒穿越时空,照耀后人,使人敬仰.“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这两句说平原君要以官爵千金相赠时,他却推辞离去,足见他高尚的品格.李白就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爱自由,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也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功成身退.

答案:
(1)B(3分)
(2)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4分)

译文:
齐国有个倜傥洒脱的士人名叫鲁仲连,他的才气十分高明美妙.
他就像一颗夜明珠从海底升起,散发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
他用雄辩游说赵、魏联合拒秦,逼退秦军建立莫大功勋.他的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
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
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

赏析: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一个“特”字,表达了一腔倾慕之情.“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当初辛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似曾成为一种思潮.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李白的功成身退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这样,自然而然地落实到吟咏者--“吾”身上的,即是对鲁连人格精神的高度推崇,“我”慕其风而愿与之同调了.一“倜傥”,一“澹荡”,既是鲁连的人格写照,也是诗人的精神追求;既是诗人的自许,也是诗人的自期.他是要把对鲁仲连心中由衷的仰慕转化为现实生活中自觉的人格追求,完成他的人生理想与政治理想.
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可说是最为质朴的写法.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全诗虽然有为个人作政治“广告”的意图,却也能反映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妾薄命》),这两句诗正好可用来形容李白自己的诗品,即随意挥洒,独具标格.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