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我需要一篇作文,是我和祖国的成长这方面的。求求了·······

题目详情
我需要一篇作文,是我和祖国的成长这方面的。求求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出生在1949年,这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一种朦胧的优越感,我与我们的共和国同龄。 早些年,在东大直街从烟厂到马家沟河畔有一片叫做“新发屯”的棚户区,那是我们这座城市最大、最拥挤、最破败的棚户区之一;老一辈哈尔滨人称那里是“落马湖”。我就出生在小屯儿边上一座木板房里,并在那里度过了我儿时的难忘岁月。 从烟厂到马家沟河沿儿,是一片由高到底的慢坡,站在坡上向下看去,满眼是清一色的土草房。杂乱无章的土坯墙茅草盖儿的房子或高或矮、横七竖八地挤做一团。有些房子其实就是一个地窨子,只是在地面上挖一个大坑,坑上边一面有半截子墙,另一面几乎没有墙,向一面倾斜的屋面低矮的屋檐紧贴着地面,不大的小天窗开在倾斜的草盖儿上,连小孩子一抬脚都能上得房顶。据说这种简陋的地窨子,既节省建房材料,又冬暖夏凉,住在里面除了有点儿潮湿,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遭罪。这里的住户,绝大多数都是解放前为了生计闯关东的山东移民,浓重的山东乡音充斥着小屯儿的每一个角落。屯子里的小胡同,最窄的地方,对面来人,两个人要同时侧起身才能通过。这里所有的街路都是泥土路,没有下水,污水和雨水只能顺着坡路任其流淌。冬天这里到处是遍地的冰山,夏日里则是满街污水横流。遇上雨雪天,道路更是泥泞难行。住在屯子外边的人到这里来,都说是“上屯子里”。这里是典型的都市里的村庄。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落马湖”大人和孩子们共同的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里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住在“落马湖”里的人们真的走进了自己的梦中;家家户户住进了高楼,岂止是电灯、电话呀,从前是连自行车那样的“大件儿”都买不起,如今液晶电视、家用电脑、空调、浴房……全都是很普通的用品了;一个个楼房庭院里满满停放着的家用轿车,更是有力的诠释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搬离这里好多年了,我还是喜欢经常到这里转转;舒适的住宅小区、清新的沿河公园、现代化的大型超市……这里早已是一派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都市胜景了;徜徉其间,我心底每每总会涌出“天翻地覆”、“换了人间”这样一些词汇来,这里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 1965年,我16岁时走进了工厂的大门,进了“动力之乡”的电机厂。我的师傅们,许多人都是共和国和我们工厂初创时期进厂的元老,我常听他们讲述当年的创业经历;我们这个举世闻名的现代化大型发电设备制造厂建在一片荒原上,住在道外的师傅们,每天上班乘摩电车,只能坐到南岗发电厂,那里就是终点站了,城市的道路在那里便到了尽头。人们只能踏着草丛中踩出的小径,走上很远的路才能到厂。一路上,常见野兔出没、常见散落的乱葬冢,除了远处刚刚建起的高大厂房,几乎看不到什么建筑物。旧时的建筑只有一个由日本人留下的“忠魂塔”改造成的跳伞塔,还有一个几乎要倒塌的赛马场看台。我刚进厂的时候,跳伞塔和赛马场看台还在,只是已经湮没在一片高大、宏伟的厂房和建筑群里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也在工厂学习、工作了四十多年了。荒原上建起的“动力之乡”是我们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我们共和国的骄傲。如今的“动力之乡”,蓝天白云下是一片片现代化的大厂房;我们“动力之乡”的职工喜欢把自己制造的大型发电机组称作“明珠”,半个多世纪里,我们已经把数不清的“明珠”镶嵌在了共和国的大地上;这里的每一条街路都连着组国的电网,把动力人的誓言和理想输入共和国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里,为我们的宏伟大业输送着不竭的光和热。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装备,“三峡”机组、百万核电机组……“动力之乡”让世界刮目相看。 一次,我随工厂的一个小组到美国。我们走在光怪陆离的纽约曼哈顿大街上,一个穿戴极绅士的四人小乐队正在路边演奏一首欢快的乐曲,见我们走过来,他们马上停下了正在演奏的曲子,很快换成了庄严、肃穆的《义勇军进行曲》。我们一行人停住了脚步,仔细地聆听着。他们的演奏熟练、精准,每一个人都很认真、投入。大洋彼岸的街头艺人能够如此准确地奏出我们共和国的国歌,亲切中让人感到自豪,他们是在向我们致敬,是在向中国人民致敬,更是在向我们的祖国致敬。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的不遥远。 六十年了,我和祖国一起成长。出生在“落马湖”,成长在“动力之乡”,我从我们城市的巨变中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和变化;我们的共和国正在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我坚信。
看了 我需要一篇作文,是我和祖国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