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列各题。临江仙①元好问今古北邙山②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 
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注】①此词作于由洛阳赴孟津的途中。②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县北。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③穷通:困厄与显达。
(1)作者是怎样诉说自己“幽怀”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这首词“字面意思消沉,情思意趣却催人感奋”,请结合下阕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解析:
(1)本题是考查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等.明确了这些可以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考虑,本词中“老尽英雄”“人生长恨”属于直接抒情;“今古北邙山”属于借古抒怀;“远目送归鸿”属于细节描写抒怀或动作描写抒怀;“人生长恨水长东”属于化用前人诗句抒怀.
(2)解答该题,首先要根据题干中“字面意思消沉,情思意趣却催人感奋”的说法考虑,找出诗歌中哪些内容属于消沉的,哪些内容又属于催人感奋的,如本词中“老尽英雄”“人生长恨”等属于看似意志消沉之语;“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等内容则属于催人感奋的.然后理解词句,逐一分析意思,整合答案即可.

答案:
(1)①直抒胸臆.如“老尽英雄”“人生长恨”等直写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悲伤.
②借古抒怀(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词人行走于北邙山下,想到这里多有王侯公卿,对比自己的不得志,写出了悲伤之情.
③化用.“人生长恨水长东”,化用李煜诗句,以东逝的江水无休无止永无尽头,比喻人生憾事之多.
④借动作细节描写侧面烘托.“远目送归鸿”暗示无人与共语,故寄意于飞鸿;“浩歌一曲酒千钟”写饮酒唱歌,表达了看透功名无用后的潇洒快意.
(答出一种手法并准确分析给3分,答出两种以上并准确分析即可给5分.)
(2)①从字面看似乎消沉,“老尽英雄”之语,“人生长恨”之叹,都显得有点落落寡欢.(3分)②从整体来看,意趣高扬,令人感奋.下阕第一句讲不再怨天公,第二句说的是要饮酒浩歌,第三句则直述不在意穷达,心灵趋于宁静,情趣则豪迈旷达.(3分) (意思对即可,共6分.)

赏析:
元好问的一生象中国古代多数知识分子那样命运乖蹇.在封建社会,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封建士大夫不能不以仕途为秸的;但是同时,现实生活中 的挫折污秽又使正直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因而道家遗俗出世的思想也有极大影响.这样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造就了古代知识分子双重的人格面具和双重的生活方 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是古代知识分子复杂心态的典型所在.元好问的这首词,正是他本人的人生观的写照.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北邙山地处河南洛阳县北面,厚葬着许多历工王侯公卿.想当年这些王侯公卿也曾咤叱风云,盛极一时,如今却都默地长眠地 下.一抔黄土掩尽了他的昔日的煊赫为尘土,烟消云散,诗人面对此景,不由得悲从心底来,慨叹这滚滚黄尘掩尽了无数英雄!他不由得回想起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 名句“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短暂有涯,流水转瞬即逝;同样,流水逝而不断,又反衬着人类对生命有限的绵绵长恨.黄土的意象和流水的意象是一组深刻的对 举.它的一静一动,恰如人生在世时的不断进取和身后的默默长眠.难道人的一生追求,最后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化为沉寂的黄土,生命的归宿只能如此吗? 
     确实如此.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幽怀满腹,但更可叹的是在古人长眠的北邙山下,居然没有人可以与他分享这幽叹,他只能身对游魂,目送归鸿,眼看着季节的更替,生命的流逝,在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规律面前欲诉无语! 
     诗人终于领悟了人生.在下阕,他直抒胸臆,倾诉了他的领悟.“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年少气盛时代,每每感到怀才不遇,总埋怨命运太不公平,没 有给自己创造机会去建功立业,创就盖世功名.但是如今想来,即使创就了盖世功名又怎样呢?那些默默长眠于北邙山下的孤魂当年也曾有过辉煌的业绩,到头来还 不是一样归于黄土一杯吗?由此看来,当年对命运的埋怨是多么浅薄!倒不如索性抛开一切,浩歌一曲,醇酒千钟;在浩歌中求神情飞飏,在醇酒中忘却一切世间烦 扰.在浩歌醇酒中,俗世间那蝇营狗苟顿时显得毫无价值,而生命之流汹涌澎湃,是那样的充实,那样地富有活力! 
     男儿在世,建功立业并非妄举.但是如果为了建功立业却舍弃了生命的真正目的,只着眼于身外的荣结富贵官爵利禄,无异于买椟还珠,必然导致达则飞扬跋扈,穷 则委琐颓废.故而,男儿行事,不能以穷通为标准审己度人.所谓“是非审这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才能够真正把握短暂的生命,使有限的人生获 得永恒的意义.“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元好问这首词既用哀怨的笔触揭示了人类无法摆脱死神的大悲剧,又能从这无法挣脱的束缚中求得超脱之道.词风深沉博大,显示了作者旷古罕见的追求和包容古今 的胸襟.史称遗山金亡后不仕,晚年鼎镬余生,身世零落,处于国破家亡之痛中,词中难免少了一点豪雄之气.但他身为遗臣,虽兴会不能飏举,人格却仍未崩溃, 能从比王朝更替更高得我的眼光审视人生,以求超脱放达. 
     元好问善用典故,该词是一大代表.上阕几乎句句用典.但他并非为用典而用典,而是在用古人故事抒一已胸怀.尤其是用北邙山故实与自己相对衬,在历史跨度中写出人生短促的悲剧,更富于厚度.这样的用典更显示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看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金词...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