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心不厌细:《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红一部纪录片红成这样,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总导演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心不厌细:《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红

   一部纪录片红成这样,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总导演陈晓卿,他反复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国》于他而言,只是一部正常而普通的纪录片而已,他不赞成关于该片的溢美之词。这在当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专注本职工作。依我看,这也是“舌尖”的内在风格——实在。

   但今天来说“舌尖”为什么这样红,还是要从文化角度说。这又分虚实两面。

   虚的一面从梁启超说起。梁启超曾总结有清一代的学术思想,一言以蔽之曰考证,曰总结。如果把今天放回历史大坐标中观察,无论是学术还是创作,都还在考证、总结这一脉络的延续位置。我们这辈人的悲哀之一是创造力贫乏,也许只配来总个结、考个证。从这一点说,“舌尖”握住了时代命门,它把几千年中国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总结和考证。又因它选取的角度既灵且巧,态度务实低调,就在隐秘的潜意识层面合上了时代节拍,击中了每个观众。

   这是虚的层面。至于实的层面,要突出一个“细”字来讲。这与前边的虚谈仍然一脉相承——总结、考证,本来就是在细节上下功夫。

   来说细的。前两日与友人聊天,感叹近两年突然冒出那么多既有钱又有闲之人,在各个领域内下功夫地玩,深入地玩,大到朝圣、养生;细到香、茶、木头、瓷、陶,甚至鉤瓷鉤壶,都玩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也是时代特色之一。

   曾经的中国人太细了,最近读过清代文震亨的《长物志》,看看目录就知道那时文人之清雅,到了多细的地步。单说文房用具,也就是书桌上摆的玩意儿,笔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糊斗、蜡斗、镇纸、压尺、裁刀……还有很多;现代人呢?以我此刻书桌为例,电脑、圆珠笔、即时贴,没了。

“舌尖”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声味触,每一项往细处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样广阔的境界,心不厌细,只看你能走多远。

   只求温饱的吃,那叫囫囵呑咽,连咀嚼都顾不上,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只是吃的意义之一,远非全部。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饮仅为解渴,如果是品茶,选水选茶、凝神温杯这些都不说了,单是入口之后,舌尖、舌面、上腭、两颊……无穷细致的美妙等你体会。

   “舌尖”以其细,征服了平日里吞食牛饮的普通人。物质世界越浑浊不堪,人就对心灵世界的清净越渴盼,而吃之一项,由最物质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探掘,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在满足陈晓卿反对的那种大而无当的民族骄傲心理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很多人的食色之欲,不红说不过去。

   返回来再啰嗦几句——在眼耳鼻舌身的层面求细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就是无谓之细。正如“舌尖”一片,“舌尖”只是个起点,如果只停留在舌尖,那真是连美食的门还没入。曾经听一个老茶人说苦,口腔感受到的苦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借他这话来说“舌尖”,创作者们想说的,是入心的味道。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7.下列对“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是一种务实的创作风格。

B.从文化角度来说,“细”包含虚与实两面,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C.一系列的细节挖掘,是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能拓宽我们人生之路的广度和深度。

D.“心不厌细”的前提是真苦之心,物质世界的浑浊也是往细处挖掘的重要条件。

8.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9.文章结尾提出的“入心的味道”包含哪些深意?(3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7.C

8.①该片遵循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务实低调的内在风格;②它把几千年中国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总结和考证,符合时代节拍;③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耐心。

9.①心不厌细,每一项往细处探掘,会让人生境界更宽阔;②现代人囫囵呑咽,缺乏静心、细心、耐心,无法拥有美妙的心灵体会;③物质世界浑浊不堪,心灵世界更需清净,进而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

【解析】

7.

试题分析:A、“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是指“实在”,而不是“细”,属于张冠李戴;B、“虚与实”指的是《舌尖》红的文化成因,“细”是“实”的突出层面;D、“前提”不对,“物质世界的浑浊”作为条件显得牵强。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筛选并整合能力。解答本题找到答题区域,前七个自然段都是在回答这一问题,重点是第一、三、七段。抓住这几句话归纳整理:“这在当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专注本职工作”;“它把几千年中国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总结和考证”;“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耐心”。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解答本题首先找到答题区域,在文本中最后四个自然段。从以下几个方面理心不厌细,会让人生境界更宽阔;现代人存在的问题,现代人囫囵呑咽,缺乏静心、细心、耐心;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物质世界浑浊不堪,心灵世界更需清净。所以应有“入心的味道”。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小明带24个自制的纪念品去伦敦奥运会卖.早上每个纪念品卖7英镑,卖出的纪念品不到总数的一半.下午他  2020-04-06 …

人类是根据什么来分出第一纪,第二纪,第三纪和第四纪,为什么每个纪存在的时间各部相同?  2020-04-25 …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半个多世纪里,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  2020-06-16 …

.细菌分裂的一个瓶子里有一个细菌,它每隔一分钟分裂一出一个,分裂出来的细菌也每隔一分钟就分裂一个,  2020-06-26 …

一道对联题!纪晓岚随乾隆微服私访到山海关,乾隆想考考纪晓岚的智力,出对联的上联说“山海关虎跃龙腾”  2020-07-28 …

2015年播出的纪录片《记住乡愁》,每集讲述一个传统村落的生活故事和文化传承,片中浓浓的乡愁、细腻的  2020-11-22 …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这样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  2020-11-27 …

一:1:用西瓜刀切开西瓜时会流出一些液体,此液体来自A细胞膜B细胞质C液泡D细胞核2:一群1:用西瓜  2020-12-14 …

“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这是某纪念馆门柱上的一副对联,从中可以看出该纪念馆是()A.北伐战  2020-12-31 …

一条大鱼,鱼尾重1千克,鱼头等于鱼尾加上鱼身重的一半,而鱼身等于鱼头加鱼尾。这条鱼重多少千克?请详细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