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现代文阅读攥一把芳香的泥土①故乡三面环山,土地不贫瘠也不肥沃,依然保留着传统农耕文明的习俗和风貌。置身故乡的田间地头,格外兴奋踏实。泥土的故乡,扎满我生命的根须,是

题目详情
现代文阅读
攥一把芳香的泥土    ①故乡三面环山,土地不贫瘠也不肥沃,依然保留着传统农耕文明的习俗和风貌。置身故乡的田间地头,格外兴奋踏实。泥土的故乡,扎满我生命的根须,是我心灵皈依和朝拜的圣地
    ②我和妻子借假日回到地处沂蒙山区东部的老家。早饭后,跨进父母精心打理的菜园,(A)只见一片片韭菜、大蒜、小葱、白菜、生菜,你挤我,我挨你,长得亲密而兴旺。(B)夜晚与爹娘拉呱半宿,像品尝味道醇正的陈酿,甘美香甜,余味悠长。盖着母亲提前晾晒过的被子,有一股阳光的味道扑面而来,勾起许多记忆。
    ③难忘童年时代,我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去沟底岭剜菜、割草、放羊。麦苗浇过返青水,麦苗间弥漫着薄薄的雾气,伴随各种野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夏季,田间、沟底、河沿上的野草紧紧抓住大地,长得墨绿、茁壮、坚韧,那是上等的牲畜饲料。
    ④我深爱土地,缘于我的祖辈,尤其是我的爷爷。爷爷一生坎坷,七八岁时就为富裕人家放牛。后来,有了自己的土地,便把土地当作命根子,无论是耕种、管理、收获,都精掐细算,妥妥帖帖。每次下地,必须先把鞋脱了,直接光着脚板。爷爷说,地是通人性的,可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了,庄稼也就不爱长了。因而全家人把土地当作恩人、亲人,春夏秋冬,义无反顾地爱惜、保护着。
  ⑤父亲就像能感觉到土地的体温和脉动。他经常把责任田深翻整平、刨垄调畦,体味土地苏醒的喧哗与冲动。记得那年播种前,父亲走到地中央,深深刨了几镢头,轻轻跪下右腿,将十指插入泥土中,用力攥一把,看一看土地的墒情,放到鼻子前闻一闻,口里念叨着:“(C)这土,多润呀!这土,多香呀,这土,多肥呀!肯长庄稼,种啥都成!”那是父亲一生重复了许多次的庄重礼仪和独特享受。人勤地不懒。那普通的土坷垃,在串串汗珠的浸润下,长出一茬茬小麦、地瓜、苞米,点缀着全家人幸福的鼾声。那把弯弯的镰刀,在父母布满老茧的手里,飞快地收割生活的希望。
    ⑥记得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捏泥巴、塑泥哨、摔跤等游戏,每项游戏都离不开泥土。山地上的土壤是砂土质的,干净,爽气。大家沐浴着温煦的阳光,手里抓满温软的浮土,让土从指缝里慢慢漏下来,看细土在头皮上、脖子上、肩膀上、胳膊上水一样流淌,挂在密密的汗毛上,一会工夫,个个除了眼睛外,都成了“泥娃娃”。然后跳到池塘或河溪中冲洗干净,周身光滑。那是多么惬意和幸福的童年!
    ⑦游子在外,根依然扎在故乡的泥土中,血液依然流淌在那片土地上。因为心里装着乡村的碾磨、土坯房、庄稼地和亲人,于是就有了根深蒂固的乡情和刻骨铭心的故园情结。
    ⑧年复一年,土地一声不吭地奉献着。只要用犁深翻,依然露出一层层新土。万物生长于泥土,又回归于泥土。故乡的土地上,有我的祖辈辛勤耕耘的足痕和生活艰辛的泪滴,记载着一代代人的苦乐、荣辱与辉煌,包括安睡在山坡上的坟墓;又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新生命,常有婴儿清脆的啼哭划破山乡的黎明……
    ⑨赤脚走在故乡的土地上,攥一把芳香的泥土,一股地气从脚底板一下传遍全身,顿增许多昂扬向上的力量。
(文/厉彦林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标题中“芳香”一词在文中的含义。___。
(2)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第⑨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___。
(3)分别写出文中画线的A、B、C句运用得修辞手法。___。
(4)品味词句。
结合语境,说说第④段带点词语“义无反顾”在文中的含义。___。
第⑦段中“游子在外,根依然扎在故乡的泥土中,血液依然流淌在那片土地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
(5)余光中在《乡愁》中流露出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本文作者也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那么,你对自己的故乡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请简述。(限100字以内)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内涵与作用.解答时,掌握标题的一般作用,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内涵.
本文通过描写芳香的泥土,表面义是指闻得到芳香,即自然的泥土所带有的香气,砂土质的泥土经过大自然的浸润,各种物质在这里汇聚,散发出泥土独有的味道;深层含义是指闻不到的芳香,即它精神上的美好,泥土孕育着万物,滋养着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无论何时总是敞开怀抱接纳一切,这美好的品质也如同香气一般能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因而是芳香的.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句子和段落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注意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结构上与文章的关系,二是内容上与文章的关系.
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文章第(1)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故乡比喻成“心灵皈依的圣地”,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下文紧接着记叙自己回家,正好呼应此处的“朝拜”,因此本句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第(9)段为文章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同时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泥土的敬仰和赞美,由家乡上升到土地,升华了全文的中心.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判断能力.解答时,依据修辞手法知识对原句进行分析.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A)句“你挤我,我挨你,长得亲密而兴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句将父母的对话比作陈酿.
(C)句运用排比的句式.即“这土,多X呀”的句式重复三次.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①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语境对散文用词进行分析.
“义无反顾”意为: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用在此处,修饰前面作者所述的“全家人把土地当作恩人、亲人”,体现了家人对土地的热爱与爱惜之情.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②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联系上下文语境,再找出句子的关键词,把握作者的感情即可.
“扎根”表示游子的根在这儿,即使身在何方,终究会回到这片土地.“血液依然流淌在那片土地上”意为游子的血液来自这片土地,有着这片土地一草一木的影子,游子走到何方,都怀着对这片土地的依恋.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对土地带给人们的力量的赞美.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拓展能力.解答时,围绕对家乡的依恋和赞美这一关键点,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芳香”一词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表面义,是指故乡“山地上的土壤是砂土质的,干净、爽气”,闻起来是芳香的.另一层含义是它的象征义,在这里象征泥土的精神.泥土是无私的,伟大的,宽容的.它一声不吭地奉献着.万物生长于泥土,复归于泥土,泥土孕育希望,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力量.“芳香”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泥土的热爱和赞美.
(2)第(1)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故乡比喻成“心灵皈依的圣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引起下文对儿时的回忆和对故乡深深的敬意.
第(9)段从形式上总结了全文,在内容上抒发了对泥土的赞美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3)(A)拟人 (B)比喻 (C)排比
(4)①“义无反顾”原意指“勇往直前,毫不犹豫”,这里指家里人对土地毫不动摇毫不怀疑的爱惜、保护和感恩之情.
②这句话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以及对泥土所散发的昂扬向上力量的赞美.
(5)示例:我的故乡虽然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没有经济区的富有,但我的家乡山清水秀,人们勤劳淳朴.在这里,我学会了走路;在这里,我学会了说话;在这里,我学会了做人;在这里,留下了我美好的童年记忆.无论我走得多远,我都深恋着我的故乡.
看了 现代文阅读攥一把芳香的泥土①...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 计算机系统可维护性是指 (8) 。 (8)A. 对系统进行故障检测与修复的定期时间间隔的长度 B  2020-05-25 …

计算机系统可维护性是指(8)。A.对系统进行故障检测与修复的定期时间间隔的长度B.系统失效后能被修  2020-05-26 …

信息系统出现故障时,故障记录内容包括()。A.故障时间B.故障现象C.故障部位D.故障原因  2020-05-26 …

某矿采区供电系统发生()故障,因其母线使用多台连接器连接,故检查故障时一般先从中间拆开l台连接  2020-06-07 …

某矿采区供电系统发生( )故障,因其母线使用多台连接器连接,故检查故障时一般先从中间拆开1台连  2020-06-07 …

求大神帮忙翻译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  2020-07-28 …

农历是中国长期使用的传统历法。之所以得名为“农历”,是因为()A.由古代农民集体编制B.纪念传说中的  2020-11-06 …

近一段时间“农家乐”时尚吃野味,某些农民因为无知和利益的驱使,大量捕杀田里的青蛙.请根据如图的食物网  2020-12-08 …

近一段时间“农家乐”时尚吃野味,某些农民因为无知和利益的驱使,大量捕杀田里的青蛙.请根据如图的食物网  2020-12-08 …

相对于这4个生态系统:A城市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上述相同空间大小的四种  2021-0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