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五百里龙应台①我们决定搭火车。从广州到衡阳,这五百二十一公里的铁轨,是一九四九年父母颠沛南下的路途。那时父亲刚满三十,母亲只有二十三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五百里
龙应台
    ①我们决定搭火车。从广州到衡阳,这五百二十一公里的铁轨,是一九四九年父母颠沛南下的路途。那时父亲刚满三十,母亲只有二十三岁。虽说是兵荒马乱,他们有得是青春力气。火车再怎么高,他们爬得上去。人群再怎么挤,他们站得起来。就是只有一只脚沾着踏板,一只手抓着铁杆,半个身子吊在火车外面像风筝就要断线,还能闻到那风里有香茅草的清酸甜美,还能看见土红大地绵延不尽,令人想迎风高唱“山川壮丽”。
    ②“火车突然停了,”母亲说:“车顶上趴着一堆人,有一个女的说憋不住了,无论如何要上厕所,就爬下来,她的小孩儿还留在车顶上头,让人家帮她抱一下。没想到,她一下来,车就动了。”
    ③母亲光脚坐在地上织渔网,一边讲话,手却来来回回穿梭,片刻不停。头也不抬,她继续说:“女人就一直哭喊着追火车。那荒地里坑坑巴巴的,还有很多大石头,她边跑边摔跤,但是火车很快,一下子就看不到人了。”
    ④“后来呢?”我坐在母亲对面帮她缠线。她扑哧一笑,看了我一眼,说:“哪里有什么后来呢?我看那小孩子一定也活不了了,谁还能带着他逃难呢?”
    ⑤“那还好你们那时还没生我,要不然,我就让你们给丢了。”十五岁的我说。
    ⑥她轻轻叹了口气,更用力地织起网来。透明的尼龙线极强韧,拉久了,先在手指肉上压出一道一道很深的沟来,再久一点,皮破了,血就汩汩渗出来。要缴我一学期的学费,她要打好几张跟房子一样大的渔网
    ⑦我知道我说错话了,因为,他们确实把自己一岁的孩儿留在了衡阳,自己上了火车,以为放在乡下,孩子比较安全。没有人料到,这一分手就是四十年。
    ⑧此刻,她也仍旧坐在我的对面,眼睛明亮俏皮的姑娘已经八十三岁。卧铺里上层的兄弟们都睡了,剩下我在“值班”,和她继续格斗。火车的轰隆声很有节奏,摇晃着车厢,像一个大摇篮,催人入梦,但是她笔直地坐在铺上,抱着一卷白色的被褥,全身备战。
    ⑨“睡吧,妈妈。”我苦苦求她。她斩钉截铁地摇头,“我要回家。”
    ⑩我离开自己的铺,坐到她身边去,贴着她,说:“你躺下,我帮你盖被。”她挪开身体,保持和我的距离,客气地说,“谢谢你。我不睡。”
    ⑪她一客气,我就知道,她不知道我是谁,以为我是个善意的陌生人了。于是我说:“妈妈,我是你的女儿,小晶。你看看我。”
    ⑫她转过脸来,盯着我看,然后,极端礼貌,极端有教养地说:“我女儿不在这里。谢谢你。”
    ⑬“那……至少让我把你的被子弄好,盖住你的脚,好吗?”
    ⑭我坐回自己的铺上,也把被子盖住自己的膝盖,就这么和她默默对坐,在这列万般静寂的午夜火车上。
    ⑮火车慢下来,显然进入一个中途站,我把窗帘微微拉开,看见窗外“韶关”两个大字。
    ⑯韶关,那是南华寺所在,曹溪河畔。万历《曹溪通志》说,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五○二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发现这里“山水回合,峰峦奇秀,叹如西天宝林山也”,于是建寺。唐朝,公元六七七年,六祖慧能来到宝林寺,在此说法三十七年,使南宗禅法大播于天下。宋开宝元年,公元九六八年,太祖赐额改名“南华禅寺”。也是在这里,“文革”期间,六祖慧能的金身被拖出来打断。
    ⑰火车再度开动,我趴下来,把耳朵附在床垫上,可以感觉火车的轮子碾过铁轨,大地一寸一寸地震动。这五百里路,慧能曾经一步一步走过。我的父亲母亲,曾经一寸一寸走过。时光,是停留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⑱夜虽然黑,山峦的形状却异样地笃定而清晰,星星般的灯火在无言的树丛里闪烁。蓦然有白雾似的光流泻过来,那是另外一列夜行火车,由北往南驶来,和我们在沉沉的夜色里擦身而过。
    ⑲母亲坐在我对面,忽隐忽现的光,落在她苍茫的脸上。
【注】本文写了龙应台陪已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应美君回父亲的家乡湖南衡阳。1949年,应美君与丈夫到台湾,而大儿子龙应扬留在了姐姐家,直到1987年才得以团聚。
(1)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
(2)下列句中加点词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客气地说,“谢谢你。我不睡。”
②就这么和她默默对坐,在这列万般静寂的午夜火车上。
(3)赏析文中画线的语段。
(4)作者在文中插入有关“六祖慧能”的叙述,请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5)结合全文,谈谈这篇散文为什么要以“五百里”为题?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分析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社会环境等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等具体描写,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同时注意其思想性格的多重性.人物形象常用的评价方法:首先总体评价,而后从不同侧面分别说明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征.母亲在文中是一个勤劳坚韧、命运坎坷,思念故土的传统女性形象.
(2)对于这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应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有重点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瞻前顾后地根据其语段的“形”,深人领悟其语段的“意”.第①句用一系列的语言描写,显示出母亲无法认清自己的孩子,像是对“我”有陌生人一样有戒备心理;第②句“默默”写出了“我”在火车上静静守护着母亲的情状,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关爱之情,突出“我”的伤感.
(3)该类题目一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句段的表层含意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深层蕴涵是什么,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本段采用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当年留下一岁的孩子一事的痛悔,句子中一些充满情感温度的词语写出母亲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表现母亲的坚韧品性.
(4)文章结构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文章的体裁形式和章节结构,如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衔接和伏笔照应等.不同的体裁,结构形式也不同.二是指文章的内在联系和组织.文学作品,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结构方式,称为纵式结构;按材料的性质来谋篇布局的结构,称为横式结构.插入有关“六祖慧能”的叙述在文中属于插叙,引出与时间有关的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对父母充满磨难艰辛的人生际遇的感慨.
(5)探究类题目检测考生是否具有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深层含义的眼光,是否具有对文本进行独到感受与创造性理解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的指向是多层面的而不是单层面的,试题的答案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其探究角度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文本的表达目的、文本的表达方式、主旨的隐含意义、作者的写作动机、文本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等.回答这类题目一要做到所进行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二要观点明确,表述合情合理.对本文标题“五百里”的理解要从不同侧面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勤劳坚韧、命途坎坷(流离漂泊)、一心思归(思念故土)(3分.写出一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2)①表现了在岁月的苦难中,母亲已经完全认不出自己的孩子,对“我”像对陌生人一样怀有的戒备心理.
②“默默”写出了“我”在火车上静静守护着母亲的情状,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关爱之情,以及“我”对母亲把“我”当成陌生人的伤感.
(3)采用细节描写,“轻轻叹了口气”、“更用力”等表现了母亲对当年留下一岁的孩子一事的痛悔;“很深的沟”、“汩汩渗出来”、“跟房子一样大”等写出了母亲织渔网的艰辛,生活的艰难,表现了母亲面对苦难生活的勤劳与坚韧.
(4)文章插入了六祖慧能曾宣扬佛法,倍受尊崇,但也经历了文革浩劫的叙述,触发对母亲人生经历的思考,表达了对父母充满磨难艰辛的人生际遇的感慨;引出下文有关于时间与人生的思考;丰富文章内容,引人深思.  
(5)“五百里”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写了“我”和母亲坐火车回家乡,在这段五百多里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五百里”是父母颠沛南下,离开家乡的路程,象征着我父母曾经历过的岁月,他们的坎坷人生;以“五百里”为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