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物理-->
为了研究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与总体积的比例关系,小华同学选用不同的圆柱体A、B、C、D进行实验,已知A、B体积相同,C、D体积相同,A与C的密度为ρ1,B与D的密度为ρ2,且
题目详情
为了研究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与总体积的比例关系,小华同学选用不同的圆柱体A、B、C、D进行实验,已知A、B体积相同,C、D体积相同,A与C的密度为ρ1,B与D的密度为ρ2,且ρ1<ρ2.为了便于观察圆柱体露出水面的体积,他分别在圆柱体上标注出间距相等的刻度线,然后将它们放入水中.待圆柱体静止后,漂浮在水面上如图1(a)、(b)、(c)和(d)所示.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分析比较上图______中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关系可归纳得出:相同材料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
②分析比较图1(a)和(b)或(c)和(d)中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关系可归纳得出:不同材料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______.
小华在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某小组同学对“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探究过程如下:
A.他们计划从物体自由下落的距离与下落的时间关系上入手进行探究,并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取一些相同“一次性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频闪摄影”的方法测量“一次性纸杯”在空气中自由直线下落时的下落距离和下落时间的一些数据.
B.在相同条件下,同学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1:测量一只“一次性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下面的表格中,并画出了“下落距离一--时间”图线,如图2中的图线1:
实验2:将4只“一次性纸杯”叠放在一起,测出它们在不同时刻下落的距离,画出“下落距离一时间”图线,如图2中的图线2;
实验3:将9只“一次性纸杯”叠放在一起,测出它们在不同时刻下落的距离,画出“下落距离一时间”图线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的图线l、2、3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次性纸杯”在开始下落阶段的运动速度是______(填“变化”或“不变”)的.
(2)分析图2中的图线1,推算表格中x的值应为______m.
(3)分析比较图线l、2、3,在最后阶段,图线______对应的“一次性纸杯”受到的空气阻力最大.匀速下降过程中,三次所受的阻力之比为______.

①分析比较上图______中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关系可归纳得出:相同材料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
②分析比较图1(a)和(b)或(c)和(d)中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关系可归纳得出:不同材料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______.
小华在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某小组同学对“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探究过程如下:
A.他们计划从物体自由下落的距离与下落的时间关系上入手进行探究,并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取一些相同“一次性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频闪摄影”的方法测量“一次性纸杯”在空气中自由直线下落时的下落距离和下落时间的一些数据.
B.在相同条件下,同学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1:测量一只“一次性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下面的表格中,并画出了“下落距离一--时间”图线,如图2中的图线1:
时间t/s | 下落距离S/m |
0.0 | 0.000 |
0.4 | 0.036 |
0.8 | 0.467 |
1.2 | 0.957 |
1.6 | 1.447 |
2.0 | x |
实验3:将9只“一次性纸杯”叠放在一起,测出它们在不同时刻下落的距离,画出“下落距离一时间”图线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的图线l、2、3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次性纸杯”在开始下落阶段的运动速度是______(填“变化”或“不变”)的.
(2)分析图2中的图线1,推算表格中x的值应为______m.
(3)分析比较图线l、2、3,在最后阶段,图线______对应的“一次性纸杯”受到的空气阻力最大.匀速下降过程中,三次所受的阻力之比为___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①分析a和c,A与C的密度相同,物体A和C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为
;
B与D的密度相同,物体B和D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为
,所以得出结论:相同材料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
②a图和b图,物体A的密度小于B的密度,物体A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为
,物体B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为
;
c图和d图,物体C的密度小于D的密度,物体C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为
,物体D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为
;
据此得出结论:物体的密度越大,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越小.
(1)由图象可以看出,开始下落阶段的图象不是直线,说明在做变速运动;最后阶段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说明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
在0.8s~1.2s内,时间是1.2s-0.8s=0.4s,路程是0.957-0.467m=0.49m;
在1.2s~1.6s内,时间是1.6s-1.2s=0.4s,路程是1.447m-0.957m=0.49m;
因此,在1.6s~2.0s内,时间是2.0s-1.6s=0.4s,路程也应该是0.49m,
1.447m+0.49m=1.937m,所以第2.0s对应x值应该是1.937m.
(3)分析图象可知:在最后的阶段,相同的时间内0.25秒,1运动的距离是1.000m-0.712m=0.288m;
2运动的距离1.750m-1.250m=0.500m;
3运动的距离3.000m-2.200m=0.800m.
相同的时间1运动的距离最短,运动的速度最小;3运动的距离最大,运动的速度最大.
由上面可知3的运动速度最大,运动的速度越大,受到的空气阻力就越大.
故答案为:
①a和c(或b和d);
②物体的密度越大,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越小.
(1)变化;(2)1.937;(3)3;1:4:9.
1 |
2 |
B与D的密度相同,物体B和D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为
1 |
4 |
②a图和b图,物体A的密度小于B的密度,物体A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为
1 |
2 |
1 |
4 |
c图和d图,物体C的密度小于D的密度,物体C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为
1 |
2 |
1 |
4 |
据此得出结论:物体的密度越大,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越小.
(1)由图象可以看出,开始下落阶段的图象不是直线,说明在做变速运动;最后阶段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说明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
在0.8s~1.2s内,时间是1.2s-0.8s=0.4s,路程是0.957-0.467m=0.49m;
在1.2s~1.6s内,时间是1.6s-1.2s=0.4s,路程是1.447m-0.957m=0.49m;
因此,在1.6s~2.0s内,时间是2.0s-1.6s=0.4s,路程也应该是0.49m,
1.447m+0.49m=1.937m,所以第2.0s对应x值应该是1.937m.
(3)分析图象可知:在最后的阶段,相同的时间内0.25秒,1运动的距离是1.000m-0.712m=0.288m;
2运动的距离1.750m-1.250m=0.500m;
3运动的距离3.000m-2.200m=0.800m.
相同的时间1运动的距离最短,运动的速度最小;3运动的距离最大,运动的速度最大.
由上面可知3的运动速度最大,运动的速度越大,受到的空气阻力就越大.
故答案为:
①a和c(或b和d);
②物体的密度越大,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越小.
(1)变化;(2)1.937;(3)3;1:4:9.
看了 为了研究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露...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汽车发动机的散热器用水做冷却剂,是由于水的较大的缘故,发动机温度降低是通过方式减少内能的;家用空调 2020-05-17 …
《观潮》《酒泉子》心寒的意思(甲)文先选用比喻写潮水的变化,初时,后如,又用夸张手法写出白浪滔天的 2020-06-13 …
判读比例尺大小的正确方法是()A.比例尺是个分数,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大B.图上表示内容愈详细,选用 2020-06-25 …
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包容地区的范围愈小则选用比例尺应愈;在所画地区范围相等的情况下,图幅愈小, 2020-07-07 …
判读比例尺大小的正确方法是()A.比例尺是个分数,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大B.图上表示内容愈详细,选用 2020-07-07 …
如图甲所示,是用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1)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下列 2020-07-22 …
回答对了才会有分红关小学新建一个第三实验小学新建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50米,宽30米.选用比例尺() 2020-10-30 …
一个小学新建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五十米,宽三十米,选用比例尺是()画出的平面图最大。选用比例尺,( 2020-11-28 …
第三实验小学新建r个长方形游泳池,长50米,宽小0米.选用比例尺画出的平面图最大;选用比例尺画出的平 2020-11-28 …
如图所示,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使重物带动纸带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利用此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020-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