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海婴走了,鲁迅传承尚在?胡印斌2011年4月7日凌晨,82岁的老人周海婴走了。这个童年失怙的孩子,无论是长于乱离,还是遭逢盛世,终其一生,都生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海婴走了,鲁迅传承尚在? 胡印斌 2011年4月7日凌晨,82岁的老人周海婴走了。这个童年失怙的孩子,无论是长于乱离,还是遭逢盛世,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 周海婴的逝去,再一次让人们想到了鲁迅,也再一次让人们审视我们正在生活着的文化环境。是啊,鲁迅离开人们已经70多个春秋了,这个世界好些了吗? 这样的追问,过于沉重,也过于较真,故而很难理得清楚。不过,拂去后人有意无意叠加上去的尘埃,仅仅从文化的意义上考量,恐怕很难乐观起来。当年鲁迅先生用力甚勤的“国民性”批判、“阿Q相”等等,似乎并没有多大改观。从奴性走向人性,道路还很漫长。鲁迅先生1919年提出的“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依然有其现实的合理性。 特别是,这些年来,国人在汲取传统精神资源上既无能力,“去鲁迅化”倒是十分起劲。这可以说是在“重新发现鲁迅”,却也暴露了时下文化能力的肤浅和粗暴。 不能以“温情和敬意”对待过往的历史和人物,当然也就很难真正改掉“劣根性”。 当然了,世事美丑,鲁迅凉热,周海婴的感受应该更为真切。大抵说来,周海婴一生的努力,一方面,是追慕、还原一个“父亲鲁迅”,而非一个“鲁迅父亲”;另一方面,则是活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来。不过,“独子”身份,注定使他不可能离开“鲁迅”这个浓重的语境。 还原“鲁迅”很难,盖因多年的符号堆积。不过,周海婴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摹画出一个平和、细心的“父亲鲁迅”,读者可从《鲁迅与我70年》这部书中,触摸到大量碎屑却温馨的生活细节。这些毛茸茸的细节不宏大,却真实可感,颇合“幸福度日,合理做人”之意旨。 不过,“活出自己”却更是艰难。海婴生前,是我们观照鲁迅先生的鲜活标本。我们用放大镜、显微镜仔细审视先生的这点骨血,不放过任何一点“贤与不肖”的地方……其对周海婴造成的困扰显然是长久的。1948年底在沈阳等待进京的日子里,“母亲再三叮嘱我,切勿忘乎所以,言谈举止一切都得小心谨慎,拿后来的话说就是要‘夹紧尾巴做人’”。类似叮嘱,所在多多。 可以说,这位北大物理系的毕业生,终其一生都是在这样他律和自律中谨慎生活的。谦和而低调,严谨而坦诚,学术方面,基本不发表意见,践行了鲁迅“莫做空头文学家”的遗嘱,无线电是饭碗、是事业,摄影则是毕生的爱好,在默默无闻中,亦不乏生命的精彩。 然而,周海婴的“自立”、“立人”努力,并非只有谨慎一面,版税风波、父亲的手稿去向、长子周令飞的婚事……在这些事件中,周海婴不与流俗妥协、坚韧抗争的精神,大有乃父之风。这也是其个体价值的体现。 作家赵丽宏说,海婴先生是一个正直、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也是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纵览一生事略,这评价可谓中肯。与鲁迅的文章济世相比,周海婴不是人文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力行”上。不过,这些年来,写作《鲁迅与我七十年》,出版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手稿本,一样体现了周海婴作为知识分子的的济世情怀。 这些年来,鲁迅总在漩涡之中,那个力图改造传统国民性的鲁迅,不断被削弱、被误解。这些都是周海婴先生晚年的担心。眼下,问题还在,海婴先生却可以放下了。 周海婴走了,是不是带走了父子之间“那份隐含的生命传承”?生命的传承本来就是一条不停歇的浩荡河流,唯有真正将鲁迅的精神传承给更多的后人,而不仅仅是血脉传人,这个世界才有可能一点一点变得好起来。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4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小题2:试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不能以“温情和敬意”对待过往的历史和人物,当然也就很难真正改掉“劣根性”。 (2)生命的传承本来就是一条不停歇的浩荡河流,唯有真正将鲁迅的精神传承给更多的后人,而不仅仅是血脉传人,这个世界才有可能一点一点变得好起来。 小题3:作者说周海婴“无论是长于乱离,还是遭逢盛世,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你认为这是周海婴的幸运还是他的不幸?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 小题1:CD 小题1:(1)对历史和人物应有理性的态度,理解和尊重,继承其对现实有用的东西,既不能将其神化,堆积许多符号,也不能因现实的问题而对其误解甚至妖魔化,否则,就很难真正改掉“劣根性”。(2分) (2)生命的传承不仅仅是血脉的流传,更是精神的延续。因此,鲁迅在这个世界上的精神后人越来越多,这个世界才会越来越有希望。(2分) 小题1:【观点一】我认为这是周海婴的幸运。①如果把“光环”理解为鲁迅崇高的人格和精神的话,那么,在这种人格和精神之光的照拂之下,人生无疑是幸运的。②周海婴一生追慕、还原“父亲鲁迅”的努力,并力图活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敢于与流俗抗争,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救世精神,延续了鲁迅的精神与人格,无愧“鲁迅之子”的称号。③鲁迅身上的光环是时代所赋予的,表明人们对鲁迅精神和人格的认可,作为鲁迅的后人,无疑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安慰。(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观点二】我认为这是周海婴的不幸。①在鲁迅的光环之下,只能“夹起尾巴做人”,谨慎的生活,行事低调而谦卑,失去了普通人的快乐。②即使在现实中不与流俗妥协,坚韧抗争,一样具有济世精神,但人们首先要说他的身上“大有乃父之风”,而不会首先把他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③鲁迅身上的光环并不意味着社会和时代就真正地理解了鲁迅的精神和人格,现实已经彻底变好,作为鲁迅之后还必须时时为还原鲁迅而努力、而担忧。(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
| 小题1:C项海婴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爱好,也有自己的性格和感情,在鲁迅的光环之下,他活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D项说海婴的性格谨小慎微不当,他也有独立担当和敢于抗争的勇气。赵丽宏的评价主要是褒扬。 小题1:略 小题1:略 |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英语翻译1做完这个数学题后,就还剩3道题目了2做完这道题后,还剩下几道题目?3躺在你右边的那个男孩 2020-05-13 …
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阅读题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 2020-06-12 …
谁会这道题: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哪篇 2020-06-13 …
鲁迅先生曾经讲过,有婴儿出生,如果贺客说:这孩子将来长命百岁,主人家一定会欢天喜地;如果贺客说:这 2020-06-25 …
鲁迅先生曾经讲过,有婴儿出生,如果贺客说:这孩子将来长命百岁,主人家一定会欢天喜地;如果贺客说:这孩 2020-11-10 …
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两个都是女孩的概率是()请大家来讨论这一题目: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两个都是女孩的 2020-11-13 …
以前看过一篇鲁迅的文章,里面有个情节,说的是一个有钱人家生了个孩子,邻居都去庆贺,一个人看那孩子,说 2020-11-13 …
鲁迅1918年写的小说是什么?鲁迅初做小说是在1918年,其中小说即《》,它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2020-11-30 …
鲁迅的许多作品都写到看客观看杀人,比如本文和《藤野先生》都写到中国人观看中国人被杀害的场面。反复写这 2020-12-19 …
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是?鲁迅在他的作品中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写到“长妈妈”,除了《阿长与<山海经> 2021-0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