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26分)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变化一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
题目详情
(26分)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变化一 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变化二 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2)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8分) 变化三 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3)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三个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2分)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概括指出上述三个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6分)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4分) (2)变化:由排斥到接受。(2分)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6分,任意3点即可) (3)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6分) (4)发展趋势: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化)。(2分) 关系: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外联系的加强;从“淫巧”到“长技”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从“臣民”到“国民”体现出世界政治民主化对中国的影响。(6分) |
|
看了 (26分)近代以来,中学与西...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壶口瀑布课后练习请你细细品味下列语句的特点,并分析其文辞优美的原因:(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 2020-05-16 …
材料一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杭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枉桔的惟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杭并不意味 2020-06-22 …
在解释“为何国家有的富有的穷”时,美国一学者认为:“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国家繁荣或贫穷的关键,而政治 2020-06-22 …
如图所示,在一座寺庙门口吊着一口大钟,在大钟旁边并排吊着撞锤,吊撞锤的轻绳长为L,与吊撞锤的点等高 2020-06-30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和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让观众从饮食文化中认识和理解传 2020-07-22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和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让观众从饮食文化中认识和理解传 2020-07-22 …
18世纪20年代,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鲁宾逊漂流记续集》中的鲁宾逊来到中国,以比较的方法描述中国见 2020-08-01 …
如图所示,在一座寺庙门口吊着一口大钟,在大钟旁边并排吊着撞锤,吊撞锤的轻绳长为L,与吊撞锤的点等高且 2020-11-04 …
1979年国家着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6月18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宣布:“从今年起集中三年的时 2020-11-28 …
对于跨国公司,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各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② 2020-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