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内短文,回答问题。坐看竹排在小河上漂流,看着河边一簇簇翠竹、绿树,和眼前的这一切,就仿佛漫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里都
阅读课内短文,回答问题。
坐看竹排在小河上漂流,看着河边一簇簇翠竹、绿树,和眼前的这一切,就仿佛漫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
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里都会有座或大或小的寺庙,他们崇尚的小乘佛教由缅甸传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认为:“人若生前不积善修行,死后就要在地狱里受尽苦难。”所以深受这种思想影响的傣族人,对人十分友善。西双版纳傣族的男子都要在少年时当一次和尚。寨子里的男孩子到了七八岁时就要进寺庙学习傣文、教规、诵经,经过几年的修行,他们就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了。成年后,他们可以还俗称家,有的则继续留在庙里深造。寨子里的每家轮流为和尚们送饭,遇到寺庙里举行活动时,每家都要来帮忙,其费用也由各家来分担。
傣族人最隆重的佛教节日是“关门节”和“开门节”,这时人们每隔7天就要祭佛一次,寨子里的人们先将寺庙修整一番。祭佛当天,天刚刚亮人们就赶到庙里,男女老少点烛焚香,拜佛诵经,祈求佛祖保佑。诵经的大和尚把象征吉祥的水洒在善男信女的身上,使每个人从心底感到极大的满足。
晚上,能歌善舞的傣家少女,就聚集在寨子里的公用竹楼上尽情地欢舞。透过傣家少女优美的舞姿,借着晃动的灯光,我看见在竹楼上的一角摆放着几个新做的棺材,这些是寨子里的人为防不测而准备的。眼前跳动的身影,焕发出生的力量和活力,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生之快乐,全然忘却了死亡的阴影——或许,生死只在一念之间,正是因为有死的恐惧,生的欢乐才如此真实,生的片段才如此灿烂!
1.从选文看,傣族人为什么对人十分友善?
2.大和尚把水洒在善男信女的身上,为什么“每个人从心底得到极大的满足”?句子中“从心底”为什么不能删掉?
3.“死”是令人恐惧的,傣族人是如何对待“死亡的”?
4.从选文描述的这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你觉得哪些“风情”值得发扬光大?
解析:
1.他们认为人若生前不积善修行,死后就要在地狱里手尽苦难。 2.因为“吉祥的水”能使他们得到佛祖的保佑。“从心底”突出了“满足”的程度,突出了傣族人对佛教的崇尚思想. 3.“人们尽情的享受着生之快乐,全然忘记了死亡的阴影”,表现出超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4.积善修行的思想,超然乐观的态度。
如图,小明欲测量一座古塔的高度,他拿出一根竹杆竖直插在地面上,然后自己退后,使眼睛通过竹杆的顶端刚好 2020-03-30 …
从胸有成竹谈起宋朝有个画家叫文同,擅长画竹子.他画竹子的时候从不打草稿,随意挥洒,样样翠竹便栩栩如 2020-04-26 …
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有何联系和区别,并请举例说明。 2020-06-30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纯情山水韩静霆①竹筏这么咿咿呀呀一摇,我就飘到武夷山的怀里了。②刚刚还行在 2020-07-01 …
写“竹子”的古诗词有关竹子的古诗词,表现竹子的高洁和不屈,但不要很显露地带“竹”的字眼 2020-07-11 …
写“竹子”的古诗词有关竹子的古诗词,表现竹子的高洁和不屈,但不要很显露地带“竹”的字眼 2020-07-23 …
那头老牛也跟他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修辞手法是什么? 2020-11-25 …
那头老牛跟他也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也很亲密说明?(苏教版6上45页第13大题第一小题)学 2020-11-25 …
3.认识自我应坚持什么原则?(1)应该以和的眼光看待自己。(2)在认识自我时,要以“现实自我”为对象 2020-11-25 …
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有何联系和区别?请用文学概论的知识回答! 2020-1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