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归自南阳李昌祺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20.从思乡的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自南阳
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20.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每一联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
21.诗的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20.首联,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颈联,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或身处异地他乡);颔联,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尾联,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5分,每层1分,语言表达1分,言之有理即可,表达要明白顺畅)
21.拟人手法(1分)。作者不直接说风尘仆仆,旅途艰辛,而是说风尘恋客,扑向旅人衣裳(1分)。尾联想象丰富,表达巧妙生动(1分)。表现了诗人思乡、归乡之急切(1分),富有艺术感染力。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紧扣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分析理解诗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脉络。从思乡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四层意思:一层:“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写离家之久,身处异乡,所见的不是故乡风物。二层:"江山非故里,人物是他乡"写家乡变化之大,年龄的增长,愁绪越来越深。三层:“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写离愁之深。四层:“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写对故乡的依恋,归乡的心情急切。尾联想象丰富,表达巧妙。运用拟人的手法说风尘恋客,扑向旅人衣裳,表现了诗人归乡之切。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如何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从诗词的标题入手:标题是诗词的眼睛。二、 从诗词描写的景色入手: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三、 从诗词意象入手(学生回答常见意象含义):意象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有些诗歌,诗人不一定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在鉴赏诗歌时,要借助意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入手: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五、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入手:“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六、 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入手: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七、 从诗词的注释入手:许多诗词鉴赏题的后面都附有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那是在暗示创作背景,提示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和意境;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八、从时代风貌入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21.
试题分析:尾联不说自己风尘仆仆,终年困于车尘马迹之间,而说“风尘见恋”,到处扑向行人的衣裳。诗人用拟人手法,以诙谐的语言自我解嘲,让读者在苦笑中看到他内心深处的悲伤,显得新颖深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1﹒比喻。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2﹒借代。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3﹒双关。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4﹒夸张。夸张就是把事物夸大或缩小,它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5﹒比拟。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7﹒反复。指某些词句多次出现,达到强调事件,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效果。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8﹒互文。就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9﹒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10﹒设问。就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开篇设问,可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可以承上启下;结尾设问,可以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11﹒通感。就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一种感觉写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1﹒命题方式:1)本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试分析这首诗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结合炼字来考。2﹒解答策略:1)确定修辞手法。2)结合诗句解说。3)分析修辞表情达意的作用。该题中考核“拟人”手法。
星期一上午同学们做作业做完英语作业29人,做完数学作业的有24人,杨总作业都做完的人有十人都没有做 2020-05-23 …
写完英语32人,写完语文25人,两种都写完8人,没写完2人,问共有多少人 2020-06-08 …
小明写作文时喜欢用成语,你能改正下列用错的成语:我囫囵吞枣吃完饭,风尘仆仆往学校赶.这时,一个气若 2020-06-16 …
改正不恰当的成语谢谢了,大神帮忙啊改正不恰当的成语:我囫囵吞枣吃完饭,风尘仆仆往学校赶.这时,一个 2020-06-16 …
找出下面短文中用得不恰当的成语,并改正过来.短文:我囫囵吞枣吃完饭,风尘仆仆往学校赶.这时,一个气 2020-06-25 …
阅读天地。擦不完的灰尘空气看起来是透明的,其实里面夹杂着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比如粉尘啦,烟 2020-07-05 …
汪曾祺人间草木中的一篇读后感300字左右 2020-07-10 …
将下面一段以“自我净化”为主旨的文字补写完。人们向往空谷幽兰,因为它遗世而独立,高洁清幽,不为尘世所 2020-11-2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时下,大面积覆盖我国的雾霾给国人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许多和雾霾有关的热词 2021-01-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时下,大面积覆盖我国的雾霾给国人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许多和雾霾有关的热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