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6个虚词之以其而为何的解释

题目详情
6个虚词 之以其而为何的解释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虚词解释:之
“之”
(一)代词
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例如: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
(3)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之:指代冯谖,充当"见"的宾语)
(5)公赐之食,食舍肉.(《郑伯克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
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
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例如: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我之谓:谓我.)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其李将军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
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务去陈言.)
(二)连词(结构助词)
1.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可译为"的".
例如: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季氏将伐颛臾》)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寡人之於国也》)
(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谏逐客书》)
2.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谓语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
构,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此时根据上下文,通常可译作"的"、"……的时候"、"……的样子"、"……的情况(条件)下"等,也可不译出.例如:
(1)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充当全句的主语.)
(2)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马伶传》李伶之为严相国:李伶扮演的严相国.充当句中主语.)
(3)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庄子.秋水》尔向之自多于水:你以往因为河水满溢而自我炫耀的样子.充当"似"的宾语.)
(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东方之既白:东方已亮.充当"知"的宾语.)
(5)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李将军列传》广之将兵:李广带兵的时候.充当状语.)
(6)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张中丞传后叙》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在全句中充当状语.)
(7)此吾之所为师也.(《马伶传》吾之所为:我师从的,充当"师"的定语.)
(三)动词
表示"去"、"往"、"到……去"、"到达"等意思.如:
驱而之薛,使吏民如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之薛:到达薛地)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
虚词解释:其
“其”
(一)代词
可指代人、事、物等.与"之"不同的是,上古汉语中"其"时常隐含结构助词"之"的
意思,与后续词语组成名词性结构,因此通常只用作定语.魏晋以后,"其"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也可用作主语.例如:
(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寡人之於国也》前一"其"指河内,可译为"那里的";后一"其"指河东,可译为"河东的")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庄子.秋水》其:指代河伯,可译为"他的")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指代前事,可译为"此"、"这".)
(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张中丞传后叙》其:指代当地百姓,充当主谓结构中的主语.)
(5)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马伶传》其:指代马伶,可译为"他",充当句中主语.)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其"的指代对象可以灵活多样,作为指示代词,可用作特
指、远指、近指;指代人物时,不仅可指代第三人称,也可指代第一、第二人称,这都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例如:
(1)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报刘一丈书》其:此为作者自指,可译为"我")
(2)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答李翊书》其:指李生,这里可译为"你")
(二)语气词
作为语气词,"其"通常置于句首或句中,可表示多种语气.
1.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也许"、"可能"等.例如:
(1)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答李翊书》)
(2)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冯谖客孟尝君》)
(3)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橐驼传》)
2.表叮嘱、劝勉、期望、命令等语气,通常用于祈使句中,可译为"一定"、"千万"等.例如: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无忘:可译作"千万不要忘记")
3.表反问语气.可译作"岂"、"难道"、"哪里"等.例如: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答李翊书》)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4.强调语气,可译为"究竟".例如:
(1)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张中丞传后叙》)
(三)连词
连结并列的句式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作"是……还是"或"……还是……"等.例如: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答李翊书》)
虚词解释八:而
“而”
(一)连词
作为连词,"而"通常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而是连结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主谓结构、句子等,表示多种逻辑关系.主要有:
1.表示顺承接续关系:
有时是表示两种行为或性质的联系,可译为"就"、"来"等,也可不译.例如: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秋水》)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坐客乃西顾而叹.(《马伶传》)
有时用在偏正结构里,连结状语和中心语,可酌情译为"来"、"……着"等,也可不译.例如:
(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秋水》)
(2)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冯谖客孟尝君》)
(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4)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前赤壁赋》)
有时表示时间上的承续性,可译为"以后"、"然后".例如: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郑伯克段于鄢》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
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李将军列传》)
有时还可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
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李将军列传》)
2.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然而"、"反而"、"反倒"等: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
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庄子.秋水》)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论毅力》)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这耶?(《张中丞传后叙》)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前赤壁赋》)
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
(二)代词
指代第二人称,用作主语或定语,译为"你"或"你们".例如: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年》)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虚词解释:以
“以”
(一)介词
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
表示凭借
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
(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五代史伶官传序》)
(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
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例如:
(1)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於国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
(3)皆以用战为名.(《李将军列传》)
(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论毅力》)
(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马伶传》)
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例如: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李将军列传》)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李将军列传》)
表示原因
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例如: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6)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张中丞传后叙》)
表示带领、带领
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凭"、"靠".例如:
(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中丞传后叙》)
表示时间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在"、"于",有时可据需要译为"按照".例如:
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李将军列传》)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於国也》)
表示关涉或处置对象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把"、"让"等.例如:
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卷.(《冯谖客孟尝君》)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
必以其言为信.(《张中丞传后叙》)
(二)副词
作为副词,"以"主要表示某种情态或语气.例如:
(1)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冯谖客孟尝君》)――以:只有,也就是.
(三)连词
作为连词,"以"的语法功能与"而"类似,只不过通常只用于表示顺承接续的种种关系,可译为"就"、"来"、"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译出.例如: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李将军列传》)
(3)且硕茂,蚤食以蕃.(《种树郭橐驼传》)――蚤食以蕃:果实结得早而且结得多.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前赤壁赋》)
(6)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马伶传》)
(四)动词
"以"作为动词,常见的是"认为"、"以为"的意思.例如: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由"以"构成的几种常见结构
1."以"字结构用作补语
在古汉语中,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时常用作动词或动词性短的补语成分,表示这一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凭借或关涉到的人、事、物等.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基本不再出现,相关内容通常用状语或动词宾语的形式出现,这是在阅读理解时应当注意.例如: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於国也》)――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那里(或:在那里种上桑树).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於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教给他们孝悌的道理.
(3)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答李翊书》)――告生以其道:把他自己掌握的道理、知识告诉你.
(4)请其矢,盛以锦囊.(《五代史伶官传序》)――盛以锦囊:用锦囊装起来.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五代史伶官传序》)――系燕父子以组: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起来.
(6)如翟鹞乙栽谖痪茫茨苤洗笥形蚰持镆印#ā洞鹚韭碲梢槭椤罚┄D―责我以在位久:用在位时间太长为理由批评我.
(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张中丞传后叙》)――语以国亡主灭:告诉(他们)国家已亡、君王已死.
(8)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张中丞传后叙》)――责二公以死守:以死守孤城为理由指责张巡、许远.
2.省略了的介宾形式
在古汉语中,当介词"以"后面的宾语是代词(如"之"、"是"之类),而且所指代的对象已在前文出现时,那么这个代词宾语时常可以省略.阅读和理解时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出现在前面的句子中,相距较远,翻译时就应当把这个代词宾语补出.例如:
(1)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请以遗之:请求把君王的煮肉送给她.
(2)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手下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
(3)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以何市而反:用收债的钱买什么回来?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因为变法而富足,国家因为变法而强大.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陈情表》)――无以至今日:不能靠祖母活到今天;无以终馀年:不能靠我度过残年.
(6)欲将以有为也.(《张中丞传后叙》)――打算留着这条命有所作为.
二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在同句之中,而且就在"以"字之前,翻译时可直接将它作为"以"的宾语对待.这种情况也可看作是"以"的宾语为了强调而提前的形式.例如: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大同》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谏逐客书》)――用驱逐客卿的方式帮助敌国,用减少人才的行为使仇人获利.
3."以为"
"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有两种意义:
一是复合动词,表示"认为"、"觉得"的意思,这较为常见.例如: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答司马谏议书》)
二是省略了代词宾语的"以"字结构与动词"为"组合而成,因此是两个词.理解和翻译时必须把"以"的宾语补出,才不致产生误解.例如: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以为东蒙主:让他(指颛臾君)东蒙山祭祀的主祭人.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辞之以为博.(《庄子.秋水》)――以为名:以此博取高洁的美名;以为博:以此换取博学的赞誉.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冯谖客孟尝君》)――无以为家:没有用来养家的资财.
传其事以为官戒.(《种树郭橐驼传》)――写下他的事迹,以此作为官员的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