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鲁迅的书为什么没有切边?

题目详情
鲁迅的书为什么没有切边?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毛边本是一种“小众的美”
  《文化广场》:当今的图书印刷、装帧技术并不提倡毛边本的形式,但是毛边本为什么又兴起了呢?
  胡同:现在图书收藏逐渐变得热了起来,在没有新的更好的替代品的情况下,现在的毛边因为其制作上的简单而容易被推广,使更多人尽快地加入这个队伍.
  龚明德:毛边本是一种“小众的美”,一些贵族化的文人喜欢在小众的趣味上玩得很高雅.极少数的人爱书爱到一定的层次,必然会爱好毛边本,像鲁迅、郑振铎、唐弢、阿英等人就是这样.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毛边本周围的空白处比较多,便于阅读,看起来也爽快得多.而且,毛边本的“毛”三面不切,给人一种原始的美、朴素的美,虽然是“素面朝天”,但有着一派大雅的风度.看到毛边本和看到切边本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可以说,二者就是“贵族”与“平民”的区别.
  我自己要用的书,基本上全是毛边.全国有一二十家出版社,出一些书的时候都会特别给我留一两本毛边.我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遇到高档次的书,我都会买下一些毛边本送给朋友.现在一些毛边本的市场价,大部分都在原价的20倍以上了,比如董桥、流沙河的书,原价如果是10元,毛边本500元你都不容易买到,因为没人卖.因此,毛边本还有商业的增值特质.
  我爱好毛边本,是受鲁迅和唐弢的影响.现在真正爱毛边书、懂毛边书的人已经成为一个群体、一个圈子了,我估计不到三百人.出版社如果有稍微高档次一点的书要出版,每种书最多只留一两百册毛边本.在我们这个小圈子里,凡是有新的毛边本,就会互相赠送,像过节一样.最近我的新书《有些事,要弄清楚》和张阿泉的《慢慢读,欣赏啊》要出版,我还专门在博客上公布了购买限量毛边本的方法.
  陈子善:我不知道这种“不提倡毛边本”的说法是从哪里来的.简要地回顾毛边本历史,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是毛边本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新文学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是毛边本,包括鲁迅、周作人等等很多作家的作品几乎都是.鲁迅对书的装帧要求是很高的,他认为这和书的内容是浑为一体的.除了文学书之外,其他的人文社科类书籍也有毛边本.如果用“风行一个时代”来形容毛边本,是恰如其分的.
  抗战时期的物质条件艰苦,大后方都是供应一种“土纸”,根本无法供应好一点的纸张,当然更谈不上毛边本了.到抗战胜利以后,国统区经济破败,人们对书的装帧的要求,已经不能像20年代、30年代那么讲究了,毛边本的数量锐减,但也有一些很优秀的毛边本,比如当时有一本开本很大的翻译版贝多芬传记就很不错.
  解放后也有一些毛边本,比如《诗刊》创刊以后连续出了6期的毛边本,后来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受工农兵读者欢迎.到了文革时期,图书出版非常凋零,就更没有毛边本了.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毛边本要重新出现,就连一些从事出版工作的人都不明白毛边本是什么东西,很多人还以为这是一种“半成品”、“未成品”,出版知识的匮乏形成了这种误解.后来,毛边本重新兴起,是因为有人写文章介绍、提倡,大家开始懂得有毛边本这种很有特色的书籍装帧形式.
  当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做到像鲁迅那样,他那时出的书每一本都是毛边本,没有一本是光边的.现在一般是出版社应作者的要求,留100本到200本毛边本,送送亲友和喜欢毛边本的人,或者提供给布衣书局等个体书店.最近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推出的《私人阅读史》也出了一批毛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