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哪个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2)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字眼词眼的理解解析的能力.在解答这类的题目先将现实的地理情况进行分析,再结合字眼“赴”来结合诗人思想表达了三峡变幻无穷的姿态和磅礴壮美的气势.
(2)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解答题目时,先将表现手法呈现出来,再结合具体的诗歌意境来分析,第一对比手法,诗歌中有“法”与“留”、故国与沙漠的对比、生的认识与死的不归对比.第二反衬手法,将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和自己一生的命运多舛相对比.

参考答案:
(1)杜甫写这首诗时居于白帝城,在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两地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由远及近,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赴”字把三峡变幻无穷的姿态和磅礴壮美的气势写活了.
(2)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译文: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
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
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
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赏析: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这首诗歌中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看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陈望衡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  2020-06-30 …

实验室用环戊醇(沸点160.8℃,密度0.96g/mL)与溴化氢反应制备溴代环戊烷(沸点138℃,密  2020-11-08 …

现代文阅读“环滁皆山”探源薛汉忠“环滁皆山也”,是欧阳修《醉翁亭记》里描绘滁州城的名句,古往今来,流  2020-11-11 …

现代文阅读“环滁皆山”探源薛汉忠“环滁皆山也”,是欧阳修《醉翁亭记》里描绘滁州城的名句,古往今来,流  2020-11-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陈望衡(1)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  2020-12-0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当代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富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新学科,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式和学  2020-12-07 …

桃花源记里隐藏着哪几个迷,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生活风尚,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是什么?桃花源的人为什么叹惋  2020-12-18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环境伦理学当代环境伦理学是一个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新学科,形成了许多理  2020-12-22 …

1.动物尚且有环境意识,作为人类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然环境?  2021-01-08 …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中国参加了这次大会。会议讨论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