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赵建成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衰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2014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C2.D3.A
1.
分 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题干已经给出目标,“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同时也明确要求,“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学生只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误区。C项,原文第二段说孔子不放弃其政治伟业“靠的就是这种精神”;而题目中表述的对象是“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这种精神”则只是原因之一,选项以偏概全。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2.
分 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A项“也肯定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错,原文第二段是说“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只是说概括,并没有说“肯定”,选项妄加猜测。B项“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强加因果关系。C项“哀公同意出兵”错,从原文倒数第三段文意看,哀公其实也不许。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分 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辨析能力。B项“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错,从文本最后一段可以知道,应为“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C项“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错,文本第二段是说“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错,从文本倒数第三段可以知道,孔子行动“不预判结果,并非不计后果。”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
分析:
考点1:论述类文本阅读 1.掌握语言组织方法:      (1) 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 选择主要内容。   2.答案要点:要①根据分数提示、②按照一定角度、③用数字号、④归并整合、⑤相关要点。     3.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  ①作答表述是否与题干自然衔接  ②要点是否明确,是否可以分点(层)表述  ③字数是否合乎既定要求,是否写有错别字,是否出现了语病 试题属性 题型: 难度: 考核: 年级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  2020-04-26 …

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很多主张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时代和生活.请你找出下面句子中不是出自  2020-05-14 …

英语翻译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是母亲的面孔和城  2020-05-16 …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2020-05-17 …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2020-05-17 …

英语翻译宋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以荐上帝.”居一  2020-06-30 …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2020-07-28 …

(10分)分子筛是一种具有立方晶格的硅铝酸盐化合物。分子筛具有均匀的微孔结构,它的孔穴直径大小均匀,  2020-11-05 …

英语翻译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以荐上帝.”居一  2020-11-22 …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育的人到底是谁?这是出自安徽省怀远2010年教师招聘的一道选择题.其中有孔子  2020-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