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下列各题。瑞鹧鸪①宋•李清照风韵雍容未甚都②.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瑞鹧鸪①
宋•李清照
风韵雍容未甚都②.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注】①该词作于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之时 ②此处谈的是双银杏
(1)全词哀而不伤,但通读全词后却能给人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愁与无奈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词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在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瑞鹧鸪①
宋•李清照
风韵雍容未甚都②.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注】①该词作于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之时 ②此处谈的是双银杏
(1)全词哀而不伤,但通读全词后却能给人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愁与无奈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词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在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作答本题首先审清题目要求,分析诗歌的情感“哀而不伤”又能给人“发自内心的忧愁与无奈之感”.本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对“双银杏”的描写,实际就是写自己和丈夫,注意联系写作背景“该词作于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之时”.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尊前甘橘可为奴”运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是拟人的手法;“谁教并蒂连枝摘”借用典故.
参考译文:
风度韵致,仪态雍容,看起来并不十分奢侈华丽,即使如此,而酒尊前的柑桔,还是显得逊色几分.流落江湖,有谁怜?有谁惜?玉洁的肌肤,冰清的风骨,依然故我,不肯枯竭.
是谁将这并蒂连理果双双摘下?恰似那酒醉之后的唐明皇与太真贵妃相拥相依.居士擘开连理果,情真意切,两人分享,品尝风味,醇香清新,心心相惜.
赏析:
这是一首假物咏情词.易安居士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
其上片开始先咏物以寄兴.“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是说:这银杏的风姿气韵、整个形体都不很起眼,但是较之樽前黄澄澄的甘桔来说,甘桔却只堪称奴婢.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起不同凡响的效果.“都”,在此作硕大、华美解,“未甚都”是指银杏作为果类食品,并不以果肉汁多、形体硕大诱人.词人在此用现成典故与银杏相比,称桔“可为奴”,足见作者对银杏的偏爱.
词人之所以深爱银杏,未必因为它是珍稀贡品,而是睹物伤情,有所触发.“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冰骨未肯枯”两句便作了极好的这枝双蒂银杏被人采下,永离高大茂密的树干,成为人们的盘中之果,采摘的人自然不会怜它,那么有谁怜它呢?看到它那圆浑、洁白虽离枝而不肯枯萎的形状,激起了词人的无限怜爱与自伤.这两句是吟物而不拘泥于物,与其说是在写银杏,毋宁说是借双银杏在直接写流落异地的自家夫妻.“玉肌冰骨”一词,意在突出一种高尚的人品道德与不同流合污的民族气节;“未肯枯”则是表示坚持自身的理想追求,不为恶劣环境所屈服;这些都是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自尊自强之志.
下片首句“谁教并蒂连枝摘”是实写句,接下来“醉后明皇倚太真“则是一个联想句,一实一虚,有明有暗.这两颗对生银杏,因摘果人的手下留情,所以便保持了并蒂完朴的美好形象,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恰似“玉楼宴罢”醉意缠绵的杨玉环与李隆基.唐明皇与杨玉环这是一对世人共许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侣,他们的名字也几化为纯真爱情的象征.这两句点出了银杏虽被摘而尚并蒂,正如易安夫妇虽流落异地而两情相依.这当是不幸之中足以欣慰之事.
结尾句“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的妙处在于使用谐声字:易安居士亲手将两枚洁白鲜亮的银杏掰开,夫妻二人一人一颗,情真意切.要吟颂它的滋味如何,是否清纯香美,这却深深地蕴藏在两人的心底.“两家新”的“新”字,在这里显然是取其谐音“心”.
此词采用拟人手法,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不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尊前甘橘可为奴”运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是拟人的手法;“谁教并蒂连枝摘”借用典故.
参考译文:
风度韵致,仪态雍容,看起来并不十分奢侈华丽,即使如此,而酒尊前的柑桔,还是显得逊色几分.流落江湖,有谁怜?有谁惜?玉洁的肌肤,冰清的风骨,依然故我,不肯枯竭.
是谁将这并蒂连理果双双摘下?恰似那酒醉之后的唐明皇与太真贵妃相拥相依.居士擘开连理果,情真意切,两人分享,品尝风味,醇香清新,心心相惜.
赏析:
这是一首假物咏情词.易安居士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
其上片开始先咏物以寄兴.“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是说:这银杏的风姿气韵、整个形体都不很起眼,但是较之樽前黄澄澄的甘桔来说,甘桔却只堪称奴婢.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起不同凡响的效果.“都”,在此作硕大、华美解,“未甚都”是指银杏作为果类食品,并不以果肉汁多、形体硕大诱人.词人在此用现成典故与银杏相比,称桔“可为奴”,足见作者对银杏的偏爱.
词人之所以深爱银杏,未必因为它是珍稀贡品,而是睹物伤情,有所触发.“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冰骨未肯枯”两句便作了极好的这枝双蒂银杏被人采下,永离高大茂密的树干,成为人们的盘中之果,采摘的人自然不会怜它,那么有谁怜它呢?看到它那圆浑、洁白虽离枝而不肯枯萎的形状,激起了词人的无限怜爱与自伤.这两句是吟物而不拘泥于物,与其说是在写银杏,毋宁说是借双银杏在直接写流落异地的自家夫妻.“玉肌冰骨”一词,意在突出一种高尚的人品道德与不同流合污的民族气节;“未肯枯”则是表示坚持自身的理想追求,不为恶劣环境所屈服;这些都是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自尊自强之志.
下片首句“谁教并蒂连枝摘”是实写句,接下来“醉后明皇倚太真“则是一个联想句,一实一虚,有明有暗.这两颗对生银杏,因摘果人的手下留情,所以便保持了并蒂完朴的美好形象,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恰似“玉楼宴罢”醉意缠绵的杨玉环与李隆基.唐明皇与杨玉环这是一对世人共许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侣,他们的名字也几化为纯真爱情的象征.这两句点出了银杏虽被摘而尚并蒂,正如易安夫妇虽流落异地而两情相依.这当是不幸之中足以欣慰之事.
结尾句“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的妙处在于使用谐声字:易安居士亲手将两枚洁白鲜亮的银杏掰开,夫妻二人一人一颗,情真意切.要吟颂它的滋味如何,是否清纯香美,这却深深地蕴藏在两人的心底.“两家新”的“新”字,在这里显然是取其谐音“心”.
此词采用拟人手法,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不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
看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宋词,...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关于一天成为阅读理解高手明天考语文,有啥办法一天成为阅读理解高手?政治没考好,明天就看语文拉开差距 2020-04-09 …
过于时下网络小说的逻辑判断题,求帮助回复请尽量详细,多谢读者上网阅读各类网络小说已成为阅读新时尚, 2020-07-05 …
马克思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 2020-07-16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 2020-07-16 …
马克思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 2020-07-20 …
小明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滴在一个三项式上,将前后两项污染得看不清楚了,但中间项是12xy,为了便 2020-07-31 …
阅读理对于二次三项式x2+2ax+a2可以直接用公式法分解为(x+a)2的形式,但对于二次三项式x 2020-07-31 …
阅读材料:分解因式:x2+2x-3解:原式=x2+2x+1-1-3=(x2+2x+1)-4=(x+ 2020-07-31 …
问几个关于完全平方公式的题.1.若4x²+ax+1/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a的值是多少?2.多 2020-08-03 …
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过程为主线,把全文有机地贯串起来,成 2020-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