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1)首联哪一个字堪称全篇“诗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1)首联哪一个字堪称全篇“诗眼”?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2)尾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1)首联哪一个字堪称全篇“诗眼”?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2)尾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赏析“诗眼”,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作或是诗句.不能笼而统之,泛泛而谈,也不能只列出几个概念术语,不结合具体诗句或诗歌内容作分析.作答本题,先指出诗眼,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倚”所体现的守边将士的姿态以及体现的诗歌主旨.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蕃情似此水”是比喻,将情比作水,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诗人期盼边关永无战事,民族永远团结的思想情感.也可以理解为是“直抒胸臆”或“卒章显志”,分析合理即可.
答案:
(1)“倚”字.(1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守城战士斜靠城楼,似乎沉浸在迷人的秋色和悦耳的角声里.(1分)一个“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和平气氛.(2分)
(如果答“断”字,言之成理也可,最多不超过4分)
(2)比喻(答“化抽象为具象”也可,1分).诗人通过在边关的所见所闻,感受到边关无战事、百姓常往来的安宁祥和的氛围,诗人由衷地希望,边关少数民族的友好感情能像眼前这条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诗句分析2分)表现了诗人期盼边关永无战事,民族永远团结的思想情感.(思想感情2分)
(表现手法答“直抒胸臆”或“卒章显志”并作具体分析也可,视答题情况给分)
参考译文: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赏析: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诗篇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这里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中的“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春风对青冢”,把王昭君和亲的事迹与当前边关的安宁境况联系起来,表明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梁州(当指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这说明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中的“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荡气回肠,韵味无穷.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蕃情似此水”是比喻,将情比作水,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诗人期盼边关永无战事,民族永远团结的思想情感.也可以理解为是“直抒胸臆”或“卒章显志”,分析合理即可.
答案:
(1)“倚”字.(1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守城战士斜靠城楼,似乎沉浸在迷人的秋色和悦耳的角声里.(1分)一个“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和平气氛.(2分)
(如果答“断”字,言之成理也可,最多不超过4分)
(2)比喻(答“化抽象为具象”也可,1分).诗人通过在边关的所见所闻,感受到边关无战事、百姓常往来的安宁祥和的氛围,诗人由衷地希望,边关少数民族的友好感情能像眼前这条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诗句分析2分)表现了诗人期盼边关永无战事,民族永远团结的思想情感.(思想感情2分)
(表现手法答“直抒胸臆”或“卒章显志”并作具体分析也可,视答题情况给分)
参考译文: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赏析: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诗篇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这里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中的“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春风对青冢”,把王昭君和亲的事迹与当前边关的安宁境况联系起来,表明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梁州(当指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这说明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中的“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荡气回肠,韵味无穷.
看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1、一游客在马台长城游览后,乘坐缆车下山.缆车运行了一会儿,他开始注意到,自己乘坐的是50号缆车, 2020-05-13 …
(2014.丽江高一检测)国庆期间,一游客到大理~丽江旅游,据此回答6~7题。6.到丽江玉龙雪山( 2020-05-13 …
在旅游途中,一游客要求导游员将一副首饰转交给居住在旅游地的亲友,导游员的一般做法应 2020-05-19 …
初2上勾股定理已知一山的高度AC为800米,从山上A与山下B处各建一索道口,且BC=1500米,一 2020-06-02 …
阳春三月,出外观光的游客坐着大客轮观赏长江的自然风光,当然客轮沉醉在大自然美好景色之万众是,突然客 2020-06-07 …
很多名山上都有便于游人观光的索道,已知一山的高多AC为800米从山上A到山下B个建一个索道口,且B 2020-06-13 …
已知某山的高度ac为800,从山顶a处与山下b处各建一索道口,且bc=1500,一游客从山下所道口 2020-06-13 …
夏季游乐场的“飞舟冲浪”项目受到游客的欢迎,简化模型如图,一游客(可视为质点)以某一水平速度v0从 2020-06-17 …
游客乘电梯从电视塔底层到顶层观光,电梯于每个整点的第5分钟,25分钟和55分钟从底层起运行.设某一 2020-06-27 …
游客乘电梯从底层到电视塔顶层观光;电梯于每个整点的第5分钟、25分钟和55分钟从底层起行,假设一游 2020-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