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相知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C项“情景交融”错,此两句没有写景.D项这两句并非诗人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假设,是虚写.故选CD.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评价诗歌思想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清诗歌的核心思想尤其是诗歌蕴含的核心内涵,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本诗突出的是一种内心的孤独寂寞,面对的是自然萧瑟的秋景;而《杜少府之任蜀州》表现的是一种离别之后的苦痛,同时这首诗歌主旨积极,表现出诗人志向远大以及乐观豁达情怀.
答案:
(1)CD
(2)①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情怀.
译文: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这几句应该不难理解吧.桐叶,槿花悠悠于轻风细雨之中,得其自然也,悠然自得.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故人远别,令我心中无乐,不要说我没有送你到门外,我心已跟随你远去.倘使相送,又何能与你分离.此四句与前面相对照,喻桐叶,槿花得自然之乐,而你我却不得享其乐,身为外物所扰,终至于生生分离.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知心之人何必求多,只要是心意想通,情趣相投即可,你一去,剩下我独自一人,就算我身在这繁华的长安城,在我眼里,它也是空荡荡的.
赏析:
诗歌开篇“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以写景起兴,既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又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秋季甫至,秋意却浓,诗人看到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为萧瑟之景,伤秋之情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又让诗人想起与友人离别时的场景,心中愈发感伤.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一句将诗人的伤秋之情与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之情自然地连接起来.诗人没有写出与友人分别的具体情境,以虚笔“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写分别之实事,诗人假设友人问自己“为何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则是诗人的回答,不要说我没有送你离开,我的心已经随你远去,倘若相送,又如何忍心与你分别?寥寥数笔,勾勒出二人离别之时的大致情景,又给读者留下无数想象的空间.
吟咏至此,诗人心中伤秋怀远的复杂心情无限放大,心中的抑郁之情不吐不快,进而抒发出此篇诗作中的情感最强音:“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最后二旬又再次点明白居易与元稹交情之深,与中间四句遥相呼应,使得全诗浑然一体.全诗在诗人情感最高点戛然而止,余音缭绕而又耐人寻味.最后四旬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世界再喧嚣,知心人不在,也如空城般孤寂.
这首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情景交融,用笔虚实相生,实处描写景物,虚处勾勒景象,全诗如行云流水,毫无生涩之感.诗人在诗中的留白更给读者留下了无数想象空间.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评价诗歌思想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清诗歌的核心思想尤其是诗歌蕴含的核心内涵,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本诗突出的是一种内心的孤独寂寞,面对的是自然萧瑟的秋景;而《杜少府之任蜀州》表现的是一种离别之后的苦痛,同时这首诗歌主旨积极,表现出诗人志向远大以及乐观豁达情怀.
答案:
(1)CD
(2)①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情怀.
译文: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这几句应该不难理解吧.桐叶,槿花悠悠于轻风细雨之中,得其自然也,悠然自得.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故人远别,令我心中无乐,不要说我没有送你到门外,我心已跟随你远去.倘使相送,又何能与你分离.此四句与前面相对照,喻桐叶,槿花得自然之乐,而你我却不得享其乐,身为外物所扰,终至于生生分离.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知心之人何必求多,只要是心意想通,情趣相投即可,你一去,剩下我独自一人,就算我身在这繁华的长安城,在我眼里,它也是空荡荡的.
赏析:
诗歌开篇“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以写景起兴,既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又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秋季甫至,秋意却浓,诗人看到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为萧瑟之景,伤秋之情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又让诗人想起与友人离别时的场景,心中愈发感伤.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一句将诗人的伤秋之情与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之情自然地连接起来.诗人没有写出与友人分别的具体情境,以虚笔“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写分别之实事,诗人假设友人问自己“为何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则是诗人的回答,不要说我没有送你离开,我的心已经随你远去,倘若相送,又如何忍心与你分别?寥寥数笔,勾勒出二人离别之时的大致情景,又给读者留下无数想象的空间.
吟咏至此,诗人心中伤秋怀远的复杂心情无限放大,心中的抑郁之情不吐不快,进而抒发出此篇诗作中的情感最强音:“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最后二旬又再次点明白居易与元稹交情之深,与中间四句遥相呼应,使得全诗浑然一体.全诗在诗人情感最高点戛然而止,余音缭绕而又耐人寻味.最后四旬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世界再喧嚣,知心人不在,也如空城般孤寂.
这首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情景交融,用笔虚实相生,实处描写景物,虚处勾勒景象,全诗如行云流水,毫无生涩之感.诗人在诗中的留白更给读者留下了无数想象空间.
看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上海路程时间问题我想知道从“崇明县城桥镇东门路557号”怎么去“虹桥机场”最快最快的路线是什么,花 2020-06-03 …
阅读下面的乐府民歌,回答问题。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2020-06-09 …
阅读《东门行》,完成文后题。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米斗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 2020-06-09 …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 2020-06-16 …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 2020-07-05 …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名词,每个名词4分,1.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2.总贸易与专门贸易3.普惠税与 2020-11-13 …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 2020-12-18 …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 2020-12-18 …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 2020-12-23 …
有理数加减法窍门有理数加减法,什么时候等于负数,什么时候等于正数..呃就是怎样才能算的简便,不容易出 2021-0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