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墓地冯骥才①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这是使我每逢到国外,路经一处墓地,必要进去流连一番的原故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墓 地
冯骥才
①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这是使我每逢到国外,路经一处墓地,必要进去流连一番的原故。它与中国坟地不同,毫无凄凉萧瑟之感,甚至像公园,但不是活人游乐而是死人安息的地方,处处树木幽深,花草葳蕤,一座座坟墓都是优美的石雕,有的称得上艺术杰作。在德国我见过一座墓,墓石两边浮雕一双巨大的耳朵。死者长眠地下,还要倾听世间的万籁,这才叫不甘寂寞。这一双大耳线条浑厚而洗练,和胖墩墩墓石谐调为一个浑厚的整体。墓碑上刻着一行字:“我带不走的只有爱。”
②看来这雕刻家像死者的朋友一样了解他。
③漫步墓地间,浏览在那些树影深处、花草丛中各式各样的坟墓,真比在安特卫普的雕塑公园享受更多也感受更多。因为这里永远沉睡着无数连梦也没有、绝对安宁的灵魂。他们曾经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人。此时,每一个墓穴里安葬着一个故事。小说家的故事是虚构的,他们的故事却是真实的。他们的容貌、个性、过失、业绩、命运以及真切的内心无从得知,只有任你去猜,一大片人生的想象构成墓地无限的空白。仅有的提示,便是墓碑上的铭言。我最喜欢伫立在这些陌生人的墓前,默然读着这些碑文。墓碑上很少“树碑立传”和“歌功颂德”,大多只有生卒年月,还有一句或几句话,大多是死者留下的遗言,或是他的亲友对其最后的馈赠。有几个碑文至今依然记得:
“所有的事我都快乐,包括这一次。”
“我是个酒鬼,现在才真醉了。”
“忘掉这个人的过失,记着他的好处。”
“你不认识我,我从未成功过;我的朋友都牢记我,凡事我都认真地做过。”
④常常见到墓碑前斜放着一枝鲜艳的玫瑰,或是一大束死者生前喜欢的花。那是饶有诗意的想念。
⑤在英国一处墓地,深秋天气,我见到一个老年妇女在地上拾落叶。她把精心选择到的最美最红的叶子一片片轻轻放在一座坟墓碑上的石板上。她做得好虔城,又好像在享受着什么。我在公墓绕一圈回来,她不见了,只有墓穴上盖一大片秋叶。太阳静静晒着,好像愈晒愈红……
⑥欧洲宗教说死者要进天堂,中国佛教说死者要进地狱。进天堂快活而安详,因此西方的葬礼没有闹丧。幻想的形象是天使,不是阎罗小鬼牛头马面;祭奠用鲜花而不用人的纸花。西方宗教思想讲出世,中国的儒家讲入世之道,对死的想象紧紧联系着生存现实,每到祭日便要烧纸钱纸衣纸车纸马,如今还烧纸电视纸洗衣机。中国人重实际,这也是中西文化传统的区别。
⑦夏威夷的一片墓地给我印象独特。在山顶一片平荡荡绿茵地上,放着上千块距离相等的方石板,大约一本杂志大小,这是小小石棺,是埋葬骨灰用的。据说凡是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都可以埋葬在这里,石板上只有号码,埋葬好,就按号码把死者名字刻在前方一堵青色的墙上。这地方风景极美丽,无时无刻都有潮湿的海风轻轻吹拂,清爽而透亮。石棺是统一规格的,不论死者身份,不分大小粗细,完全相等。我猛然想起雨果在巴尔扎克墓前的一句话:“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⑧当然,凡是对死的寄语,都是对生存世界的追求。
(1)分析文章开头“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这句话的作用。
(2)作者为什么“至今依然记得”那几个碑文?
(3)赏析文章第⑤段。
(4)第⑥段插入关于东西方对待死亡态度的议论,有什么用意?
(5)结合全文,探究“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的内涵,并谈谈你的看法。
墓 地
冯骥才
①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这是使我每逢到国外,路经一处墓地,必要进去流连一番的原故。它与中国坟地不同,毫无凄凉萧瑟之感,甚至像公园,但不是活人游乐而是死人安息的地方,处处树木幽深,花草葳蕤,一座座坟墓都是优美的石雕,有的称得上艺术杰作。在德国我见过一座墓,墓石两边浮雕一双巨大的耳朵。死者长眠地下,还要倾听世间的万籁,这才叫不甘寂寞。这一双大耳线条浑厚而洗练,和胖墩墩墓石谐调为一个浑厚的整体。墓碑上刻着一行字:“我带不走的只有爱。”
②看来这雕刻家像死者的朋友一样了解他。
③漫步墓地间,浏览在那些树影深处、花草丛中各式各样的坟墓,真比在安特卫普的雕塑公园享受更多也感受更多。因为这里永远沉睡着无数连梦也没有、绝对安宁的灵魂。他们曾经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人。此时,每一个墓穴里安葬着一个故事。小说家的故事是虚构的,他们的故事却是真实的。他们的容貌、个性、过失、业绩、命运以及真切的内心无从得知,只有任你去猜,一大片人生的想象构成墓地无限的空白。仅有的提示,便是墓碑上的铭言。我最喜欢伫立在这些陌生人的墓前,默然读着这些碑文。墓碑上很少“树碑立传”和“歌功颂德”,大多只有生卒年月,还有一句或几句话,大多是死者留下的遗言,或是他的亲友对其最后的馈赠。有几个碑文至今依然记得:
“所有的事我都快乐,包括这一次。”
“我是个酒鬼,现在才真醉了。”
“忘掉这个人的过失,记着他的好处。”
“你不认识我,我从未成功过;我的朋友都牢记我,凡事我都认真地做过。”
④常常见到墓碑前斜放着一枝鲜艳的玫瑰,或是一大束死者生前喜欢的花。那是饶有诗意的想念。
⑤在英国一处墓地,深秋天气,我见到一个老年妇女在地上拾落叶。她把精心选择到的最美最红的叶子一片片轻轻放在一座坟墓碑上的石板上。她做得好虔城,又好像在享受着什么。我在公墓绕一圈回来,她不见了,只有墓穴上盖一大片秋叶。太阳静静晒着,好像愈晒愈红……
⑥欧洲宗教说死者要进天堂,中国佛教说死者要进地狱。进天堂快活而安详,因此西方的葬礼没有闹丧。幻想的形象是天使,不是阎罗小鬼牛头马面;祭奠用鲜花而不用人的纸花。西方宗教思想讲出世,中国的儒家讲入世之道,对死的想象紧紧联系着生存现实,每到祭日便要烧纸钱纸衣纸车纸马,如今还烧纸电视纸洗衣机。中国人重实际,这也是中西文化传统的区别。
⑦夏威夷的一片墓地给我印象独特。在山顶一片平荡荡绿茵地上,放着上千块距离相等的方石板,大约一本杂志大小,这是小小石棺,是埋葬骨灰用的。据说凡是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都可以埋葬在这里,石板上只有号码,埋葬好,就按号码把死者名字刻在前方一堵青色的墙上。这地方风景极美丽,无时无刻都有潮湿的海风轻轻吹拂,清爽而透亮。石棺是统一规格的,不论死者身份,不分大小粗细,完全相等。我猛然想起雨果在巴尔扎克墓前的一句话:“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⑧当然,凡是对死的寄语,都是对生存世界的追求。
(1)分析文章开头“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这句话的作用。
(2)作者为什么“至今依然记得”那几个碑文?
(3)赏析文章第⑤段。
(4)第⑥段插入关于东西方对待死亡态度的议论,有什么用意?
(5)结合全文,探究“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的内涵,并谈谈你的看法。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试题解析:
(1)这句话是作者对死亡的认识,与一般人的看法不同,吸引读者兴趣,一处下文对外国墓地的描写.
(2)这几句话从形式上来看,语言都比较简洁;从表达上来看,语言比较诙谐幽默,体现个性,比如:“我是个酒鬼,现在才真醉了.”从内容上看,体现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这一段文字从动作和神态两个方面来描写一位老妇人独特的祭奠方式,给人感觉不但没有悲伤,反而充满浪漫气息,反映出作者对这种纪念方式的欣赏态度.
(4)这一段议论作者从东西方对待死亡的态度、祭奠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揭示出中西方对待死亡的差异源自文化的差异.使人对死亡有着更理性的认识.
(5)在人世间,存在着高低贵贱之分,有喜怒哀乐之气,有名利之争,只有死亡才能是众生平等,这句话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答案:
(1)①议论起篇,写出作者对死亡的认识;②引出下文对外国墓地的描写.
(2)①语句简洁,意表鲜明;表达幽默、诙谐,有个性;②体现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通过对老妇人捡拾红叶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反映她用浪漫美好的方式表达对逝者深情的思念,体现了对死亡超脱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这种纪念方式的欣赏态度
(4)说明西方墓地毫无凄凉萧瑟之感的原因;揭示中西方对死亡的差异,源于文化的差异;使读者对死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生与死有更理性的态度,深化了文章主题
(5)这句话写对死亡的思考,死亡令人平等和自由,折射的是对生活的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平等、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对生存世界的良好愿望.(没有唯一的答案,只要联系全文中心思想,说出“对死亡的思考”即可.)
(1)这句话是作者对死亡的认识,与一般人的看法不同,吸引读者兴趣,一处下文对外国墓地的描写.
(2)这几句话从形式上来看,语言都比较简洁;从表达上来看,语言比较诙谐幽默,体现个性,比如:“我是个酒鬼,现在才真醉了.”从内容上看,体现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这一段文字从动作和神态两个方面来描写一位老妇人独特的祭奠方式,给人感觉不但没有悲伤,反而充满浪漫气息,反映出作者对这种纪念方式的欣赏态度.
(4)这一段议论作者从东西方对待死亡的态度、祭奠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揭示出中西方对待死亡的差异源自文化的差异.使人对死亡有着更理性的认识.
(5)在人世间,存在着高低贵贱之分,有喜怒哀乐之气,有名利之争,只有死亡才能是众生平等,这句话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答案:
(1)①议论起篇,写出作者对死亡的认识;②引出下文对外国墓地的描写.
(2)①语句简洁,意表鲜明;表达幽默、诙谐,有个性;②体现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通过对老妇人捡拾红叶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反映她用浪漫美好的方式表达对逝者深情的思念,体现了对死亡超脱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这种纪念方式的欣赏态度
(4)说明西方墓地毫无凄凉萧瑟之感的原因;揭示中西方对死亡的差异,源于文化的差异;使读者对死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生与死有更理性的态度,深化了文章主题
(5)这句话写对死亡的思考,死亡令人平等和自由,折射的是对生活的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平等、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对生存世界的良好愿望.(没有唯一的答案,只要联系全文中心思想,说出“对死亡的思考”即可.)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初一语文阅读秋思梁衡⑴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 2020-05-14 …
2014年《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了全球十大赏秋地,如图1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十大赏秋地 2020-06-12 …
一只飞蛾在汽车内原地飞行(不落在车上)车向前行进飞蛾会在原地还是到后面.求定理这问题我从小学就开始 2020-06-18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空中的小雨滴呈球形是水的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B.彩色液晶显示器利用了液晶的光 2020-06-27 …
秋思梁衡①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 2020-07-12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高原地区水的沸点较低,这是高原地区温度较低的缘故B.彩色液晶显示器利用了 2020-07-12 …
是不是平原地区的雾比其它地势更多?为什么?RT为什么华北平原雾多?这里气候并不湿润,算是比较干燥的 2020-07-15 …
物体绕自身的轴转动是不是机械运动?比如说地球的自转,沿地轴转中,不考虑公转的情况下,它是在原地转动 2020-07-19 …
500米以上是高原么查过一些资料,100米以上才算高原,但这次考试一道题给出的图中,那个地点只是比5 2020-11-16 …
1947年,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中原的直接原因是这一地区A.有利于开辟新的解放区B.敌军守备力量薄 2021-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