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描述茶叶的词语有哪些一些用来形容茶叶的词语、成语或者诗句

题目详情
描述茶叶的词语有哪些
一些用来形容茶叶的词语、成语或者诗句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一 ) 饮茶始于西汉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1、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2、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3、魏晋说
唐裴汶《茶论》、《膳夫经手录》认为饮茶始于晋,宋《集古录》认为饮茶始于魏晋.
4、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
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三国志·吴志·韦曜》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可见东吴宫中饮茶.
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成都的香茶传遍九州,这虽有文人的夸张,却也近于事实.《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晋陶潜《搜神后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晋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说明在两晋时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已产茶.
两晋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层传播.晋干宝《搜神记》:“夏侯恺字万仁,因病死,……如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荼饮.”这虽是虚构的神异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饮茶事实.《广陵嗜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这反映平民的饮茶风尚.
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乌程 温山,出御荈”“长兴 啄木岑,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乌程温山产贡茶,长兴县有境会亭,两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叶.江南一带不仅饮茶,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朝齐武帝诏告天下,灵前祭品设茶等四样,不论贵贱,一概如此.可见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后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桨,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喜欢上饮茶.
饮茶始于西汉,起源于巴蜀,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种茶的地区越来越广.
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一)道教与茶
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
道教徒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
(二)佛教与茶
《晋书·艺术传》记:“单道开,敦煌人也.……时夏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单道开乃佛徒,曾往后赵京城——邺城(今河南安阳)的法琳寺、临漳县的昭德寺,后率弟子渡江至晋都城建业(今南京),又转去南海各地,最后殁于广东罗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创禅室,坐禅其中,昼夜不卧,饮茶却睡解乏以禅定. 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魏晋之际,析玄辩理,清谈风甚.佛教初传,依附玄学.佛徒追慕玄风,煮茶品茗,以助玄谈.
《续名僧录》:“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涅盘师.法瑶性喜饮茶,每饭必饮茶.
《宋录》:“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拜鸠摩罗什弟子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系——寿春系.昙济擅长《成唯实论》,对“三论”也颇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论》.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王子拜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
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客来敬茶
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便是规定在家中来客之后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陆纳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语新说·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同书还记:“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蒙“人至辄命饮之”,这是他好客的表现.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客来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
客来敬茶不仅是世俗的礼仪,昙济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客来敬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
茶文学初兴
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王微的《杂诗》是最早的茶诗.南北朝时女文学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吴俶《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
杜育《荈赋》也是只剩残篇,存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调神和内,慵解倦除.”
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学初步兴起.
茶艺萌芽
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如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
《荈赋》所描述的,是中华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饮茶习俗的形成
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 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狭,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竟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
《茶经》、《封氏闻见记》、《膳夫经手录》关于饮茶发展和普及的观点基本一致.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旧唐书·李钰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田闾农家,同样嗜好.
由上可知,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
饮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大街有东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司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又有茶肆专是王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买志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更有张卖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将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约友会聚之处.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还有东担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有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僧道头陀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防.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