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①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冶。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①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冶。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
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改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子墨予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日:‘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②、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③闻之,皆竞为义。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___
A.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刚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水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墨子认为,王公大人治理国家,是否能够通过崇尚、举用德才兼备的士来治理政事,是国家能否治理好的关键。
B.墨子认为只要德才兼备的士多了国家就能治理好,因此他建议统治者最要紧的事情就是招揽众多德才兼备的士,其他什么也不用管。
C.墨子主张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不论高低贵贱,只要有才有德的,就应该被任用;这也表示出墨子反对任人唯亲制度的立场。
D.在文中,墨子善用排比句,以排山倒海之势来阐释他尚贤事能的思想,并且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把文育文阅读材料中西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②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③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①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冶。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
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改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子墨予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日:‘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②、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③闻之,皆竞为义。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则是本失其所欲 | 本:根本上 |
B.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 事:任用 |
C.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 固:巩固 |
D.逮至远鄙郊外之臣 | 逮:等到 |
A.①皆欲国家之富 | ②青,取之于蓝 |
B.①将可得而众也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①是以国之富贵入闻之 |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D.①爵位不高,则民弗敬 |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A.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刚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水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墨子认为,王公大人治理国家,是否能够通过崇尚、举用德才兼备的士来治理政事,是国家能否治理好的关键。
B.墨子认为只要德才兼备的士多了国家就能治理好,因此他建议统治者最要紧的事情就是招揽众多德才兼备的士,其他什么也不用管。
C.墨子主张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不论高低贵贱,只要有才有德的,就应该被任用;这也表示出墨子反对任人唯亲制度的立场。
D.在文中,墨子善用排比句,以排山倒海之势来阐释他尚贤事能的思想,并且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把文育文阅读材料中西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②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③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C项译为: 他们确实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良佐呀.固,是“本来”的意思.
(2)B都是递进关系.A.前者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后者是代词;C前者是介词,译为“因为”,后者是目的连词,可译为“来”;D前者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后者是判断动词,可译为“是”.
(3)此句译为: 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译为“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可独立成句,排除AD.“断”是后一句的谓语动词,放在后一句,故选C.
(4)B中“其他什么也不用管”从原文中看不出来,另外“只要德才兼备的士多了国家就能治理好”,这一说法有些绝对,并且从原文中也找不出,故错.
(5)①然则,既然这样;众,是…增多;将奈何哉,那将是什么呢.译为:既然这样,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是什么呢?
②无恃,无所倚仗;然则,那么.译为:当初我以为与上面太疏远而无所倚仗,现在上面举义而不避远,那我不可不为义.
③举,举用;下,罢黜;辟,避.译为: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答案:
(1)C
(2)B
(3)C
(4)B
(5)①既然这样,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是什么呢?
②当初我以为与上面太疏远而无所倚仗,现在上面举义而不避远,那我不可不为义.
③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参考译文:
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治理国家,都希望国家富强,人民众多,刑政治理,然而结果却国家不得富强而得贫困,人口不得众多而得减少,刑政不得治理而得混乱,完全失去所希望的,而得到所厌恶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墨子说:这是因为王公大人治理国家不能做到尊贤使能.在一个国家中,如果贤良之士多,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大;如果贤良之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小.所以王公大人的急务,将是如何使贤人增多.
既然这样,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是什么呢?
墨子说:譬如要使一个国家的善于射御之人增多,就必须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之后国家善于射御的人就可以增多了.何况还有贤良之士,德行醇厚,言谈辩给,道术宏博的人呢!他们确实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良佐呀!也必须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之后国家的良士也就可以增多了.所以古时圣王为政,说道:“不义的人不使富裕,不义的人不使显贵,不义的人不使相亲,不义的人不使接近.”所以国中富贵的人听到了,都退下来商议说:“当初我所依靠的是富贵,现在上面举义而不避贫贱,那我不可不为义.”有亲的人听到了,也退回来商议说:“当初我所倚仗的是与上有亲,现在上面举义而不避疏远,那我不可不为义.”相近的人听到了,也退回来商议说:“当初我所倚仗的是与上相近,现在上面举义而不避远人,那我不可不为义.”远处的人听了,也退回来商议说:“当初我以为与上面太疏远而无所倚仗,现在上面举义而不避远,那我不可不为义.”一直到边鄙郊外的臣僚,宫庭宿卫人员.国都的民众,四野的农民听到,都争先为义,这是什么原故呢?这是因为君上用来支使臣下的是一件事,臣下用来侍奉君上的也是同一条道.这好比富人有高墙深宫,墙已经立好了,仅只在上面开一个门,有强盗进来了,关掉他进入的那张门来捉拿,强盗就无从出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在上面的得其要领.
所以古时圣王为政,任德尊贤,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即是说,如果爵位不高,民众对他就不会敬重;俸禄不厚,民众对他就不信任;如果权力不大,民众对他就不畏惧.拿这三种东西给贤人,并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要把事情办成.所以在这时,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功劳定赏.衡量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2)B都是递进关系.A.前者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后者是代词;C前者是介词,译为“因为”,后者是目的连词,可译为“来”;D前者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后者是判断动词,可译为“是”.
(3)此句译为: 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译为“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可独立成句,排除AD.“断”是后一句的谓语动词,放在后一句,故选C.
(4)B中“其他什么也不用管”从原文中看不出来,另外“只要德才兼备的士多了国家就能治理好”,这一说法有些绝对,并且从原文中也找不出,故错.
(5)①然则,既然这样;众,是…增多;将奈何哉,那将是什么呢.译为:既然这样,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是什么呢?
②无恃,无所倚仗;然则,那么.译为:当初我以为与上面太疏远而无所倚仗,现在上面举义而不避远,那我不可不为义.
③举,举用;下,罢黜;辟,避.译为: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答案:
(1)C
(2)B
(3)C
(4)B
(5)①既然这样,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是什么呢?
②当初我以为与上面太疏远而无所倚仗,现在上面举义而不避远,那我不可不为义.
③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参考译文:
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治理国家,都希望国家富强,人民众多,刑政治理,然而结果却国家不得富强而得贫困,人口不得众多而得减少,刑政不得治理而得混乱,完全失去所希望的,而得到所厌恶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墨子说:这是因为王公大人治理国家不能做到尊贤使能.在一个国家中,如果贤良之士多,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大;如果贤良之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小.所以王公大人的急务,将是如何使贤人增多.
既然这样,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是什么呢?
墨子说:譬如要使一个国家的善于射御之人增多,就必须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之后国家善于射御的人就可以增多了.何况还有贤良之士,德行醇厚,言谈辩给,道术宏博的人呢!他们确实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良佐呀!也必须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之后国家的良士也就可以增多了.所以古时圣王为政,说道:“不义的人不使富裕,不义的人不使显贵,不义的人不使相亲,不义的人不使接近.”所以国中富贵的人听到了,都退下来商议说:“当初我所依靠的是富贵,现在上面举义而不避贫贱,那我不可不为义.”有亲的人听到了,也退回来商议说:“当初我所倚仗的是与上有亲,现在上面举义而不避疏远,那我不可不为义.”相近的人听到了,也退回来商议说:“当初我所倚仗的是与上相近,现在上面举义而不避远人,那我不可不为义.”远处的人听了,也退回来商议说:“当初我以为与上面太疏远而无所倚仗,现在上面举义而不避远,那我不可不为义.”一直到边鄙郊外的臣僚,宫庭宿卫人员.国都的民众,四野的农民听到,都争先为义,这是什么原故呢?这是因为君上用来支使臣下的是一件事,臣下用来侍奉君上的也是同一条道.这好比富人有高墙深宫,墙已经立好了,仅只在上面开一个门,有强盗进来了,关掉他进入的那张门来捉拿,强盗就无从出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在上面的得其要领.
所以古时圣王为政,任德尊贤,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即是说,如果爵位不高,民众对他就不会敬重;俸禄不厚,民众对他就不信任;如果权力不大,民众对他就不畏惧.拿这三种东西给贤人,并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要把事情办成.所以在这时,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功劳定赏.衡量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材料:材料一公元前513年,晋国铸造铁鼎,并在鼎上铸上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公之于众,这件事 2020-04-07 …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 2020-05-16 …
刑弃灰于街者的问题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 2020-06-17 …
“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对“刑 2020-06-17 …
卫鞅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 2020-07-0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①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 2020-07-10 …
商鞅变法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2020-12-0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商君者,名鞅.姓公孙氏。少好刑名之学,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 2020-12-06 …
英语翻译翻译内容如下:汉阴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汉阴县公安局刑侦技术中队陕西省汉阴县公安司法鉴定中心 2020-12-21 …
“明主之所制导其臣者,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 2021-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