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留别王维孟浩然①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②。当路谁相假④?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注①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留别王维
孟浩然①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②。
当路谁相假④?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②违:分离。③假:提携。
(1)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颔联中“欲”“惜”两个字的意蕴和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留别王维
孟浩然①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②。
当路谁相假④?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②违:分离。③假:提携。
(1)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颔联中“欲”“惜”两个字的意蕴和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了“炼字”.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欲”和“惜”分别体现了诗人两种不同的思想,分析时要将两个字分开分析.
(2)分析诗人的情感,需要结合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结合背景和“寂寂竟何待”,客居京师的孤独寂寞;题目和“惜与故人违”,与友人分别的伤感;“朝朝空自归”“当路谁相假”,应试不第,无人提携的失;“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思念故乡,想要归隐的无奈.
答案:
(1)(5分)“欲”是“想要”的意思,“欲寻芳草去”表明了诗人归隐的思想.(2分)“惜”是“可惜”的意思,“惜与故人违”反映出诗人不忍与王维分别的感情.(2分)一个“欲”字,一个“惜”字,语言平淡而余味无穷,充分显示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1分)
(2)(6分)①客居京师的孤独寂寞;②与友人分别的伤感;③应试不第,无人提携的失意;④思念故乡,想要归隐的无奈.(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这样寂寞我还在等待什么?天天出门求仕却一无所获.
本打算归隐山林寻找佳境,又因与故友离别深感惋惜.
身居高位者谁能保荐我呢?可惜世上知音人稀若晨星.
我这寒士只应该甘守寂寞,还是回到故园闭门隐居吧!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全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自己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又有谁来理睬,又有谁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源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颇为感人.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2)分析诗人的情感,需要结合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结合背景和“寂寂竟何待”,客居京师的孤独寂寞;题目和“惜与故人违”,与友人分别的伤感;“朝朝空自归”“当路谁相假”,应试不第,无人提携的失;“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思念故乡,想要归隐的无奈.
答案:
(1)(5分)“欲”是“想要”的意思,“欲寻芳草去”表明了诗人归隐的思想.(2分)“惜”是“可惜”的意思,“惜与故人违”反映出诗人不忍与王维分别的感情.(2分)一个“欲”字,一个“惜”字,语言平淡而余味无穷,充分显示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1分)
(2)(6分)①客居京师的孤独寂寞;②与友人分别的伤感;③应试不第,无人提携的失意;④思念故乡,想要归隐的无奈.(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这样寂寞我还在等待什么?天天出门求仕却一无所获.
本打算归隐山林寻找佳境,又因与故友离别深感惋惜.
身居高位者谁能保荐我呢?可惜世上知音人稀若晨星.
我这寒士只应该甘守寂寞,还是回到故园闭门隐居吧!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全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自己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又有谁来理睬,又有谁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源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颇为感人.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看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最好听的幼儿园园歌 小朋友最喜爱的幼儿园歌曲 2020-03-28 …
歌欲独,尤欲细;茗欲频,尤欲苦.——释义语出《小窗幽记》 2020-06-15 …
急求治园的译文原文如下: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叠山。”公善之, 2020-06-15 …
为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红歌进校园”歌咏活动在各地学校开展。通过这 2020-06-25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三年前,我徘徊于美丽的清华园与康乐园,欲寻觅曾深深扎根 2020-07-08 …
在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两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其中一首名诗是园林与中国古典文学相互影响的的著名例 2020-07-13 …
园林与中国古典文学相互影响的著名例子极多,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许多描写自己“辋川别墅”的诗歌,都兼在 2020-07-26 …
李白《梁园吟》中“古木尽入苍梧云”什么意思?《梁园吟》李太白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 2020-11-23 …
吾与汝,吾欲与汝相知,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什么意思吾与汝,吾欲与汝相知,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我欲与君相 2020-11-27 …
在2011年元旦到来之际,高一(6)班将要举行新年联欢晚会,下面是歌曲《感恩的心》的报幕词。请你仿照 2021-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