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文言文阅读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原名拱寿,年十九,举进士第一,仁宗赐以今名。通判怀州,入直集贤院,历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庆历元年,任翰林学士。契丹

题目详情
文言文阅读
    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原名拱寿,年十九,举进士第一,仁宗赐以今名。通判怀州,入直集贤院,历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庆历元年,任翰林学士
    契丹使刘六符尝谓贾昌朝曰:“塘泺何为者?一苇可杭,投箠可平;不然,决其堤,十万土囊,即可路矣。”仁宗以问拱辰,对曰:“兵事尚诡,彼诚有谋,不应以语我,此夸言尔。设险守国,先王不废,而祖宗所以限敌人也。”至是,又使六符来,求关南十县,斥太宗伐燕为无名,举朝莫知所答。拱辰曰:“王师征河东,契丹既通使,而寇石岭关以援贼。太宗怒,遂回军伐之,岂谓无名?”乃作报书曰:“既交石岭之锋,遂有蓟门之役。”契丹得报,遂继好如初。帝喜,谓辅臣曰:“非拱辰深练故实,殆难答也。”
    至和三年复拜三司使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谓其相曰:“此南朝少年状元也,入翰林十五年,故吾厚待之。”使还,御史赵抃论其辄当非正之礼,“异时北使援此以请,将何辞拒之?”湖南转运判官李章、知潭州任颛市死商真珠,事败,具狱上,拱辰悉入珠掖庭。抃并劾之。除宣徽北院使,抃言:“宣徽之职,本以待勋劳者,唯前执政及节度使得为之,拱辰安得污此选?”乃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历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积官至吏部尚书。
    元丰初,转南院使,赐金方团带。再判大名,改武安军节度使。三路籍民为保甲,日聚而教之,禁令苛急,往往去为盗,郡县不敢以闻。拱辰抗言其害曰:“非止困其财力,夺其农时,是以法驱之,使陷于罪罟也。浸淫为大盗,其兆已见。纵未能尽罢,愿财损下户以纾之。”主者指拱辰为沮法,拱辰曰:“此老臣所以报国也。”上章不已。帝悟,于是第五等户得免。
    【注】①[塘泺] 在泺水边筑堤设防。筑堤防水叫“塘”;泺水在今山东境内,时与契丹为界。②[财损] 裁减。“财”通“裁”。
(1)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
A.至和三年复拜/三司使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
B.至和三年/复拜三司/使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
C.至和三年/复拜三司使/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
D.至和三年/复拜三司使/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翰林是我国古代官职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
B.河东代指山西西南。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C.掖庭,古代营建皇室宫城时,都以一条南北向的中心线为主,再向东西两侧去延伸其余宫区。
D.吏部是在隋、唐、五代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王拱辰得到皇帝的赐名。他的名字本来是“拱寿”,因为在19岁时考中了状元,宋仁宗于是赐给他“拱辰”这个名字。
B.王拱辰对契丹的挑衅应对自如。他既看出了契丹使者刘六符的虚张声势,又能够针锋相对地驳斥刘六符的无端指责,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C.王拱辰受到御史赵抃的多次弹劾。赵抃认为王拱辰接受契丹不合常规的礼节,又因王拱辰参与李章、任颛买卖死去的商人的珍珠,此事也被他一并弹劾。
D.王拱辰反对保甲法。三路登记百姓为保甲,每天聚在一起训练,禁令严苛,王拱辰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财力困乏,耽误农时,让百姓被逼为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宣徽之职,本以待勋劳者,唯前执政及节度使得为之,拱辰安得污此选?
②主者指拱辰为沮法,拱辰曰:“此老臣所以报国也。”上章不已。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通读一遍,了解大意,找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然后进行断句.可采用排除法来做.“至和三年”是皇帝年号,意思完整,可单独成句,先排除A项,“复拜三司使”中的三司使是官名,不能拆开,再排除B项,“见其主混同江”意思完整,不能分开,再排除C项,故本题应选D.句子翻译为:至和三年,重新担任三司使.访问契丹,在混同江见到契丹的君主,契丹的君主设宴垂钓,每次钓到鱼,一定给王拱辰斟酒,亲自弹琵琶给他祝酒.
(2)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掌管天下文武官吏的任免”这一表述有误,正确的应为“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故本题应选D.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认真比对,找出差别,从而作出判断.C项,“又因王拱辰参与李章、任颛买卖死去的商人的珍珠”这一表述有误,根据原文“具狱上,拱辰悉入珠掖庭”可知王拱辰并没有参与买卖,他只是在审理这个案件时,将没收来的珠子全部送到了宫廷.故本题应选C.
(4)①待:任命;勋劳:功绩;污:玷污.句子翻译为:宣徽北院使的职务,本来是任命有功绩的人,只有前宰相及节度使能够担任,王拱辰怎能玷污这个职选?
②指:指责;沮:阻挠;所以:用来;句子翻译为:主事者指责王拱辰是在阻挠法令,王拱辰说:“这是老臣用来报效国家的建议.”不停地上奏章.

答案:
(1)D
(2)D
(3)C
(4)①宣徽北院使的职务,本来是任命有功绩的人,只有前宰相及节度使能够担任,王拱辰怎能玷污这个职选?
②主事者指责王拱辰是在阻挠法令,王拱辰说:“这是老臣用来报效国家的建议.”不停地上奏章.

参考译文:
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原名拱寿,19岁时考中进士第一,宋仁宗赐给他现在的名字.担任怀州的通判,入朝当值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庆历元年,任翰林学士.
契丹使者刘六符曾对贾昌朝说:“在泺水边筑堤有什么用呢?小船可以航渡,投鞭可以填平;如果不停止筑堤,我们决开堤坝,铺上10万袋土,就可以成为过河的路了.”宋仁宗向王拱辰询问此事,他回答说:“兵事注重诡诈,他如果真的有计谋,不应该告诉我方,这只是夸口而已.设下险阻防守国家,先王不加废弃,这是祖宗用来限制敌人的方法.”到了这时,契丹又派刘六符来朝,索求关南10县,指责太宗征伐燕是没有正当理由的,全朝上下不知道怎样回答.王拱辰说:“王师征伐河东,契丹已经通使,却又入侵石岭关援助贼人.太宗发怒,就回兵征伐,怎么说没有正当理由呢?”于是,就写回信说:“既已在石岭交锋,就有了蓟门之役.”契丹收到回信,就继续和好如初.皇帝很高 兴,对辅臣说:“如果不是王拱辰深通旧时之理,恐怕难以回答了.”
至和三年,重新担任三司使.访问契丹,在混同江见到契丹的君主,契丹的君主设宴垂钓,每次钓到鱼,一定给王拱辰斟酒,亲自弹琵琶给他祝酒.对他的宰相说:“这是南朝的少年状元,入翰林15年,所以我优厚地招待他.”出使回朝,御史赵抃议论他轻易接受不合常规的礼待,“以后北朝使者援引此例提出要求,将怎样拒绝?”湖南转运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颛买入死去的商人的珍珠,事情败露,结案上报,王拱辰把珠子全部送入宫廷.赵抃连同这件事一并参劾.王拱辰被授予宣徽北院使.赵抃上言:“宣徽北院使的职务,本来是任命有功绩的人,只有前宰相及节度使能够担任,王拱辰怎能玷污这个职选?”于是,就以端明殿学士掌管永兴军,历任泰、定二州知州,河南大名府知府,逐渐升官到吏部尚书.
元丰初年,调任南院使,被赐予金方团带.第二次出任大名府知府,改任武安军节度使.三路登记百姓为保甲,每天聚集起来训练他们,禁令苛刻急峻,百姓常常逃离成盗,郡县不敢上报.王拱辰直言它的祸害说:“不只是使财力困乏,夺去农时,这是用法令驱使他们,使他们陷入法网.渐渐发展成大盗,其先兆已经显现.纵使不能都免除,希望裁减困难户来舒缓一下.”主事者指责王拱辰是在阻挠法令,王拱辰说:“这是老臣用来报效国家的建议.”不停地上奏章.皇帝醒悟,于是第五等户得以免除保甲集训.
看了 文言文阅读王拱辰,字君贶,开...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在中央,皇位由私家世袭,地方由异姓非世袭官僚管理。这种制度是指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B.三省  2020-04-09 …

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  2020-07-13 …

图1所示的中央官制()A.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B.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C.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  2020-11-14 …

唐太宗时,三省六部制的突出特点是[]A.三省实行三权分立B.皇帝控制三省的长官实行君主专制C.三省长  2020-11-14 …

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  2020-12-17 …

唐太宗时,三省六部制的突出特点是A.三省实行三权分立B.皇帝控制三省的长官实行君主专制C.三省长官相  2020-12-17 …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贯彻实施干部监督制度会议上的精彩言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选官、  2020-12-17 …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  2020-12-22 …

中国古代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官吏的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  2020-12-22 …

中国古代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官吏的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  2020-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