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芦沟晓月①王统照“苍凉自是长安日,呜咽原非泷头水。”这是清代诗人咏芦沟桥的佳句。原非泷头水,是不错的,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芦沟晓月①

王统照

  “苍凉自是长安日,呜咽原非泷头水。”这是清代诗人咏芦沟桥的佳句。原非泷头水,是不错的,这桥下的汤汤流水,原是桑乾与浑河的合流。桥工的建造既不在北宋时代,也不开始蒙古人的占据北平。金人与南宋南北相争时,于大定二十九年六月方将这河上的木桥换了,用石料造成,这是见之于金代的诏书,据说:“明昌二年三月桥成,款命名广利,并建东西廊以便旅客。”

  马可波罗来游中国,官服于元代初年时,他已看见这雄伟的工程,曾在他的游记里赞美过。

  经过元明两代都有重修,但以正统九年的加工比较伟大,桥上的石栏、石狮,大约都是这一次重修的成绩。清代对此桥的大工艺也有数次。乾隆十七年与五十年两次的动工确为此桥增色不少。

  “东西长六十六丈,南北宽二丈四尺,两栏宽二尺四寸,石栏一百四十,桥孔十有一,第六孔适当河之中流。”

  按清乾隆五十年重修的统计,对此桥的长短大小有此说明,使人(没有到过的)可以想象它的雄伟。

  从前以北平左近的县分属顺天府,也就是所谓京兆区。经过名人题咏的,京兆区内有八种胜景:例如西山雾雪,居庸叠翠,玉泉垂虹等,都是很幽美的山川风物,芦沟桥不过有一道大桥,却居然也与西山居庸关一样列入八景之一,便是极富诗意的“芦沟晓月”。

  本来,“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容易引动从前旅人的感喟与欣赏的凌晨早发的光景;何况在远来的巨流上有一道雄伟的壮丽的石桥;又是出入京都的孔道,多少官吏、士人、商贾、农工,为了事业,为了生活,为了游览,他们不能不到这名利所萃的京城,也不能不在夕阳返照,或东方未明时打从这古代的桥上经过。你想,在交通工具还没有如今迅速便利的时候,车马、担签、来往奔驰,再加上每个行人谁没有忧、喜欣、戚的真感横在心头,谁不为“生之活动”在精神上负一份重担?盛景当前,把一片壮美的感觉移入渗化于自己的优喜欣戚之中,无论他是有怎样的观照,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变化错综,而对着这个具有崇美的压迫力的建筑物,行人如非白痴,自然以其鉴赏力的差别,与环境的相异,生发出种种触感。于是留在他们心中,或留在藉文字绘画表达出的作品中,对芦沟桥三字真是有很多的酬报。

  不过,单以“晓月”形容芦沟桥之美,据传是另有原因:每当旧历的月尽头(晦日)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偏先得清光。这俗传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其实,芦沟桥也不过高起一些,难道同一时间在西山山顶,或不平城内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晓的月亮,会比芦沟桥不如?不过,话还是不这么拘板说为妙,用“晓月”陪衬芦沟桥的实在是一位善于想象而又身经艺术家的妙语,本来不预备后人的测验。你想:“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潮气清濛,烘托出那钩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光,这样色彩,这样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如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未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发生出多少样反射的美感。

  你说,偏以这“晓月”陪衬这“碧草芦沟”(清刘履芬的《鸥梦词》中有长亭怨一阕,起语是:叹销春间关轮铁,碧草芦沟,短长程接),不是最相称的“妙境”么?

  无论你是否身经其地,现在,你对于这名标历史的胜迹,大约不止于“发思古之幽情”罢?其实,即以思古而论也尽够你深思永叹,有无穷的兴趣!何况,血痕染过的那些石狮的鬈鬛,白骨在桥上的轮迹里腐化,漠漠风沙,呜咽河流,自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就是万古长存的卷“晓月”也必定对你惨笑,对你冷觑,不是昔日的温柔,幽丽,只引动你的“清念”。

  桥下的黄流,日夜呜咽,返抱着青空的灏气,伴守着沉默的郊野……

  他们都等待着有明光大来与洪涛冲荡的一日--那一日的清晓。

①本文作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之后,有删节。“芦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引发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

(1)

为什么说京都八景之一的“芦沟晓月”极富诗意?

答:________。

(2)

请简要说明下面语句的深刻含义。

血痕染过的那些石狮的鬈鬛,白骨在桥上的轮迹里腐化,漠漠风沙,呜咽河流,自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

答:________。

(3)

简答下面问题。

(1)指出结尾一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与含义。

答:________。

(2)概括作者写《芦沟晓月》的目的。

答:________。

(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起笔引用清人的诗句,奠定了全文悲戚、愤懑的感情基调。

B.

历史上,国内的民族矛盾与战争并不能阻断中华文明的沿传与发展。

C.

金人始建芦沟桥是为南下扩张,乾隆两次重修则是为京都添增胜景。

D.

芦沟桥可使人“发思古之幽情”,更能让炎黄子孙不忘国耻,同仇敌快。

E.

“芦沟晓月”,传达出旅人所陶醉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妙境。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4.BD;
解析:
(1) 答案能够体现以下要点即可:(1)远来的旅人在雄伟壮丽的石桥上临晓风、看残月,最容易引动感喟。(2)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构成一幅佳画,使行旅者各自在心灵深处产生美感。(每一点2分) (2) 爱国军人为抗击日寇在芦沟桥上喋血捐躯,芦沟桥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历史见证。(意思对即可) (3)   (1)末段言简意赅,卒章显志,作者坚信抗日的洪流不可阻挡,热切盼望抗战胜利的到来。   (2)作者对芦沟桥历史沿革的考证,对“芦沟晓月”胜景的赞美,都是为了激发、增强全国各族同胞的爱国热情和争取抗日这里的信心。(意思对即可)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芦...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1914年冬,一个小镇来了一群饥肠辘辘的落难者,好心的人们拿出饭食给他们吃。大部分落难者狼吞虎咽,  2020-05-13 …

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  2020-06-23 …

我坐北京公交车时售票员说了这样一句话,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方言.往后走,往后走,前门站的人唔咽唔咽的  2020-06-23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华佗①治病陈寿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  2020-07-03 …

材料一:有个小镇来了一群饥肠辘辘的落难者,好心的人们拿出饭食给他们吃。大部分落难者狼吞虎咽,连一句感  2020-11-26 …

在那么多人面前,不懂得要面子,硬是让泪水像小溪一般恣意流淌,惹得我哽咽难言.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020-12-06 …

语文题111近义词:哽咽粗壮反义词:美不胜收受益非前春()秋()括号里填花名人面()()要求同上  2020-12-06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孟子曾云:“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2020-12-07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华佗①治病陈寿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阅  2020-12-20 …

下面四段话都是家教误区,阅读后完成后面的题目1)这也错那也错,饭碗一端就开说,泪水伴着饭菜咽,孩子健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