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文言文中“以”和“而”字作连词时有什么异同?文言文中“以”和“而”字作连词时有什么异同?
题目详情
文言文中“以”和“而”字作连词时有什么异同?
文言文中 “以”和“而”字作连词时有什么异同?
文言文中 “以”和“而”字作连词时有什么异同?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而”的用法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以”的用法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以”的用法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看了 文言文中“以”和“而”字作连...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礼记·曲礼上》记载:“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启示我们在面对不同文化的交往时[] 2020-06-11 …
陈太丘与友期语文题目1文中两个比较难理解的字或词.(2)、文中分别表示敬称和谦称的字.(3)、文中 2020-06-12 …
庄子古文鉴赏求解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请问大家这整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020-06-14 …
莫三而迷文言文答案下列句中”一“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今寡人欲以过滤之B一人失之C.一言 2020-07-29 …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发展,创新因交流而进发。“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主要强调的是()A.尊重文 2020-11-27 …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和而不同”体现了文化生活的观点是A.各国的文化一律平 2020-11-27 …
2011年9月28日,纪念孔子诞辰2562周年“曲阜孔庙祭孔大典”隆重举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 2020-12-02 …
开放的胸怀意味什么开放的胸怀:(1)面对不同文化,开放的胸怀意味着什么?面对不同文化,应采取客观、平 2020-12-06 …
文化部长孙家正指出:“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强 2020-12-17 …
文化部长孙家正指出:“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强 2020-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