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分析凉州词的后两句是如何写出征夫离愁之情的.

题目详情
分析凉州词的后两句是如何写出征夫离愁之情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艺术手法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看了 分析凉州词的后两句是如何写出...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