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2)这首诗歌运用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描绘画面,结合诗句,展开合理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最后点出画面的特点即可.描绘是抓住诗中的意象“儿童”“夜深”“一灯明”.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本诗涉及的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悲欢对比,以欢衬悲;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任选一个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答案:
(1)(4分)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2分),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1分).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1分).
(2)(4分)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 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④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指出表现手法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2分,思想感情1分.)

参考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情感评析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写作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字斟句酌,“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
⑦虚实结合,以实映虚.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古人将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列为人生四大乐事 请结合材料说说包含什么愿  2020-05-17 …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秋,灯下白头人翻译  2020-06-18 …

一首格律诗,望做简要评析.首句通押,本人初学,且爱写朦胧诗,无真实意思,请内行斧正.无题流水交天尽  2020-06-22 …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四无邻,  2020-06-23 …

有关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春分之后,夜开始长于昼B.夏至之后,昼开始长于夜C.秋分  2020-11-10 …

我无知者,请问,从古到今都是春夏季,天长夜短,秋冬季,天短夜长.那地球的那头,是美国,那是不是就变成  2020-11-27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夜过借园①闻笛(清)袁枚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半天凉月色,一  2020-11-28 …

读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题。1.此图反映的北半球的节气是2.图中②的昼夜长短状况是3.  2020-12-07 …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句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它不同于“静夜  2021-01-12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海州道中(其一)张耒孤舟夜行秋水广,秋风满帆不摇桨。荒田寂寂无人声,水边  2021-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