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宿府①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伶俜(pīng):流离失所。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伶俜(pīng):流离失所。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解题可抓住“自语”与“谁看”想到视听结合起来;抓住“角声”与“月色”可想到由近及远;由“角声”与两联的具体意境可想到以动衬静;由“角声悲自语”可想到拟人的修辞手法.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2)根据注释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与注释③“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再结合起来诗句“音书绝”与“行路难”,就可品味出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
答案:
(1)①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角声,组成一幅“清秋图”.(从远近结合的角度分析亦可)②以动衬静,以彻夜回荡的角声来反衬四周的清寂. ③拟人,将吹角当人写,角声在悲切地自言自语.
(2)①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②飘零辗转,因关塞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③苦捱十年,无奈暂依幕府,也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
赏析:
此诗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清代方东树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而造句之新颖,也非同一般.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风尘”句紧承“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关塞”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用两句诗无法写完.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意蕴深远.
尾联照应首联.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诗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他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诗人一夜徘徊徬徨、展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
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2)根据注释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与注释③“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再结合起来诗句“音书绝”与“行路难”,就可品味出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
答案:
(1)①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角声,组成一幅“清秋图”.(从远近结合的角度分析亦可)②以动衬静,以彻夜回荡的角声来反衬四周的清寂. ③拟人,将吹角当人写,角声在悲切地自言自语.
(2)①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②飘零辗转,因关塞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③苦捱十年,无奈暂依幕府,也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
赏析:
此诗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清代方东树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而造句之新颖,也非同一般.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风尘”句紧承“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关塞”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用两句诗无法写完.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意蕴深远.
尾联照应首联.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诗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他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诗人一夜徘徊徬徨、展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
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求英文翻译亲爱的朋友们.我爱你们..我不惧怕死亡.因为我觉得是解脱.以后的路很长.你们要坚强坚强然 2020-05-17 …
沈德潜评《伤仲永》“劝学之语,婉转切至.伤仲永,不独为仲永也.聪明子弟,宜悬为座右箴铭.”方仲永的 2020-06-17 …
马太福音18:8倘若你一只手、或是一只脚、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你缺一只手、或是一只脚、进入永生 2020-06-19 …
请你用一句名人名言劝告现实中“方仲永”们努力学习,不要重蹈方仲永的悲剧 2020-07-04 …
霁霭迷空晓未收.羁馆残灯,永夜悲秋.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这首诗词的意思急 2020-07-07 …
表示永不悲痛的成语最好多写几个5个以上吥悲痛 2020-07-14 …
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①梦寐以求②精益求精③一劳永逸④悲天悯人。 2020-07-1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枪杆子秤杆子笔杆子烟袋杆子马洁涛中国的古代历史,是一个血与火的历史, 2020-11-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枪杆子秤杆子笔杆子烟袋杆子马洁涛中国的古代历史,是一个血与火的历史, 2020-11-22 …
阅读下面材料“永阅读下面材料“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地,盛且丰.永喜世 2020-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