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1)“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去分析.因为是诗歌的开头两句,注意其与下文的关系,以及对整首诗感情基调的作用.开头两句是写景抒情,由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写到人的情思的连绵不断,这是起兴的手法,从而引出下文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也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这两句一是写梦中,梦中丈夫在“我”身旁,一是写梦醒之后,梦醒后丈夫仍然在远方.自己的心情也随之变化,很明显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我”的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表达了“我”的失落和内心的悲伤.

答案:
(1)这两句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作为起兴,领起下文,引出下文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3分)奠定了全诗忧愁思恋的感情基调.(2分)
(2)手法是对比.梦中丈夫在“我”身旁,这是“我”一直期盼的,梦中的我感到的是甜蜜;但梦醒后发现自己只是空欢喜一场,丈夫仍然在远方.(2分)好处是:这里通过梦中情景跟梦醒后的现实的对比,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表达了“我”的失落和内心的悲伤.(4分)(如答“虚实结合”,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译文: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赏析: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象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蕴含深意.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处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 全诗语言简短质朴,通俗易懂,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饮马...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