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骆宾王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不学燕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骆宾王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注)郑少府,骆宾王的朋友。榆塞:边防要塞的代称。银镝:银箭

(1)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有倒装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诗歌的主人公是侠客。侠客豪爽而又能雷厉风行,有高昂的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高超的武艺,勇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用了烘托的手法。不正面描写人,如借写骑马弯弓从侧面衬托出“侠客”英姿飒爽、光彩夺目的形象。 (2)“柳叶开银镝”是个倒装句。应是“银镝开柳叶”,意思是银箭头射穿柳叶。形容“侠客”箭无虚发,技艺过人。 附 诗歌鉴赏 但格调高亢,音韵优美,词藻华艳,而且构思新颖,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首联“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指的是这边报警的烽火刚一燃起,那边御敌的军队就已到来,表现了“侠客”高昂的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与“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与“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之类的诗句相比起来,更显陡率、有力。诗歌的主人公是“侠客”,唯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自然、准确地表现出“侠客”的性格,侠客既不同于书生,又迥异于一般的军人。他豪爽而又能雷厉风行。“榆塞”不仅是实际的地点,而且还暗示了战争的正义性。这里借用了秦国大将蒙恬的故事。秦统一六国之后,蒙恬率兵30万击退匈奴的侵犯,收复了河套失地,“以河为界,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 此后“榆塞”就成了边防要塞的代称。诗中点出“榆塞”,很显然是想表明“侠客”是为了戍卫边疆而出征的。 战胜敌人,不仅要有决心,更需要有高超的武艺。 紧接上联,诗人就以生动的笔触,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侠客”非凡的武艺。“柳叶开银镝”,是个倒装句,指银箭头射穿柳叶。此处是借用战国时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典故,形容“侠客”箭无虚发,技艺过人。“桃花照玉鞍”,一个“照”字,将奔腾驰跃的骏马写得活灵活现。因为只有马飞驰时,鞍鞯上的金玉饰物才会闪闪发光。此处用的是烘云托月手法,不正面描写人,借写马从侧面衬托出“侠客”英姿飒爽、光彩夺人的形象。 下联进一步表现“侠客”勇于拚搏的大无畏精神,“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本来是指弓拉得满以致影如十五的圆月,剑出鞘光若闪闪的群星。但诗人有意不直说,反而写成,“满月”是临摹弓的影,“连星”是飞入了剑之端。奇思异喻,生动传神。此处关于两军如何对阵未着一字,而敌人的望风披靡由此可见一斑。 尾联“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反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其剑术不过硬。陶渊明在《咏荆轲》中曾写道:“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此写的是“侠客”不学侠客,其含意就新中见奇。严有翼在《艺苑雌黄》中说道,“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孪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闻一多先生眼中“天生一副侠骨”的骆宾王,看来写起“侠客”来的确有独到的过人之处。 该诗的色彩与音乐俱美,大大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马茂元教授对这首诗评价很高:“格高韵美,词华朗耀,居然是李白《塞下曲》一类律诗的先声。”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左传》的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周  2020-05-17 …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  2020-06-17 …

王(周桓公)夺郑伯,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左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王(周桓公)  2020-06-17 …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见《左传·桓公五年》)这反映了()为何不  2020-06-17 …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打败,祝耳冉(郑庄的  2020-06-17 …

帮忙翻译古文:昔者,有馈鱼于郑相着,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帮忙翻译古文:昔者,有馈鱼于  2020-07-05 …

“王(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服.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以上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2020-07-10 …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却不能让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主要因为()A.郑和不能航行到达美洲B.郑  2020-11-26 …

史书记载:“王(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亡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史料反映[]A.  2020-12-12 …

《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  2020-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