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杜工部蜀中离席李商隐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杜工部蜀中离席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1)首联写出了怎样的时局状态?
(2)颈联一语双关,试结合诗句加以简析。
(3)有人认为尾联是在写诗人向往成都美好的生活,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杜工部蜀中离席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1)首联写出了怎样的时局状态?
(2)颈联一语双关,试结合诗句加以简析。
(3)有人认为尾联是在写诗人向往成都美好的生活,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作答本题首先理解“时局状态”,也就是指当时的社会状况,诗歌张“干戈”一词可以表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战争状态.
(2)作答本题,也就是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语双关”指句子有言外之意,作答时抓住“醉”,和“晴”、“雨”.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在理解最后一句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前文的内容,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诗人生活漂泊、家国无依的沉重心情.这里诗人写“美酒”“卓文君”是反衬诗人的境遇和心情.
答案:
(1)干戈,指战争.从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当时正处于战争的时局状态.(2分)
(2)上句的醉、醒既指饮酒,又暗指当时人的精神状态;(2分)下句的晴、雨既指天气,又暗喻社会的动荡不安.(2分)
(3)“美酒”“卓文君”的陈述看似宽慰或向往美好的生活,实则反衬出诗人生活漂泊、家国无依的沉重心情;(2分 )时事堪悲,却流连于酒色,表面是赞美,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对“醉客”的婉讽,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2分)
参考译文:
人生在世,哪里没有与朋友的离别?在战乱年代,短暂的分离也让人依依惜别.
远处雪岭那边朝廷的使臣还稽留天外未归,近处松州一带也还驻扎着朝廷的军队.
座中的醉客们邀请我这清醒的人喝酒,而江水上空明亮的云夹杂着浓黑的雨云,变幻不定,就像现今的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已经老大无成了,在这成都里面的美酒还真可以用来度过晚年,更何况有像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当垆卖酒.
赏析:
李商隐此诗继承了杜甫诗的风格,把时事引入传统的酬赠之作,恢复并发展了杜甫七律感时伤世和忧国忧民这种诗歌风格.
诗歌一开头就是一个反诘句:“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这句的前半句泛言人生离别的普遍和平常,让读者在诘问中有所思考:人生有多少悲欢离合,个人的命运又是怎样身不由己.诗人虽然有着无尽的感叹,但是调子并不悲伤.细细体味,诗中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不如以旷达处之.后半句笔锋一转,转到“世路干戈”这个大背景上,道出在干戈中离别的沉重感伤,思路跳跃奔腾,“大开大合,矫健绝伦”.如此读来,不仅曲折顿挫、气势雄放,而且自然地引出下文的伤时感世之情,可谓落笔不凡.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这两句紧承上文的“世路干戈”,写出了当前的动荡局势.当时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经常发生边境争夺战争,朝廷屡派使者处理边境事宜,局势紧张,动荡不安.然而诗人并未将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白描出来,而是从侧面含蓄地指出时局的纷乱:使者久久未得回归,可见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局势非常不稳定;而边境处有大军驻扎,也足以想象局势的一触即发.这两句诗气象阔大,感慨深沉,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更饱含着诗人无限忧国伤时之情.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这两句从时事转入眼前:宴席上,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远处的江面上,晴云夹杂着雨云,也不知道天气会如何.看着人们只顾互相劝酒,诗人不免感慨万端.诗人用“醉客“来指饯行席上的醉者,同时暗喻其为浑浑噩噩、不关心国事的庸碌之辈.此处是暗用了《楚辞•渔父》屈原的诗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此时此刻,有谁能够理解自己忧国伤乱的心情呢,这些忧虑只能自己慢慢地咀嚼了.“晴云”、“雨云”也不仅仅是指天气的变幻不定,更是比喻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透露出诗人的无限忧虑.该句中“醉客”对“醒客”,“晴云”对“雨云”,不仅造句工整巧妙,富有音韵之美,更是运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因此显得意义丰厚.除此以外,这还是“当句对”,即不但上下旬互相对仗,而且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这种手法始创于杜甫,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但成熟、定型却在李商隐,他的诗歌中有大量的类似之作,如“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等,都用了这种手法.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末联紧扣“蜀中离席”的诗题,话题仍回到饯别.有人说这是主人留客之语,如此美好的成都生活,何忍远离.但是实则“美酒”、“卓文君”这些陈述,看似宽慰或向往美好的生活,却是反衬诗人生活漂泊,家国无依的沉重心情.同时又暗指时事堪悲,一些人却沉迷于于酒色,流连忘返,着实让人不齿.从表面看是赞美,但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对“醉客”的婉讽.另外,在最后一句中用上卓文君这个典故,也隐约表达了诗人希望在仕途上被重用的思想感情.
全诗看来,诗歌体现了李商隐关怀国事,忧虑时局的政治热情.诗人以矫健凄婉的笔力表达了一种深沉凝重的思想.诗歌的艺术也颇显精密,世路干戈,朋友离别是总起,下面写“干戈”而感伤时势,接着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却因浓重的忧时情怀而超越了个人的离群之别.全诗脉络精细,变化重重,颇具韵味.这也是李商隐极意学习杜诗的地方.
王安石曾指出,唐朝人学习杜甫而真正得到杜诗神韵的就只有李商隐一人而已.李商隐在该诗中把时事之感融人酬答唱和之中,将抒情、叙事紧紧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笔力雄健,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苍劲雄迈,与杜甫晚年的七律,如《恨别》、《登楼》、《秋兴八首》等诗很相近,而与诗人描写爱情的《无题》那种隐微幽深、凄婉动情的风格大有不同.不过,李商隐此诗,并非单纯的模拟,更有自己的特色,诗歌中融入了较多的个人身世之感.其体情之入骨,用情之深挚,是他一以贯之的风格.
(2)作答本题,也就是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语双关”指句子有言外之意,作答时抓住“醉”,和“晴”、“雨”.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在理解最后一句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前文的内容,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诗人生活漂泊、家国无依的沉重心情.这里诗人写“美酒”“卓文君”是反衬诗人的境遇和心情.
答案:
(1)干戈,指战争.从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当时正处于战争的时局状态.(2分)
(2)上句的醉、醒既指饮酒,又暗指当时人的精神状态;(2分)下句的晴、雨既指天气,又暗喻社会的动荡不安.(2分)
(3)“美酒”“卓文君”的陈述看似宽慰或向往美好的生活,实则反衬出诗人生活漂泊、家国无依的沉重心情;(2分 )时事堪悲,却流连于酒色,表面是赞美,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对“醉客”的婉讽,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2分)
参考译文:
人生在世,哪里没有与朋友的离别?在战乱年代,短暂的分离也让人依依惜别.
远处雪岭那边朝廷的使臣还稽留天外未归,近处松州一带也还驻扎着朝廷的军队.
座中的醉客们邀请我这清醒的人喝酒,而江水上空明亮的云夹杂着浓黑的雨云,变幻不定,就像现今的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已经老大无成了,在这成都里面的美酒还真可以用来度过晚年,更何况有像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当垆卖酒.
赏析:
李商隐此诗继承了杜甫诗的风格,把时事引入传统的酬赠之作,恢复并发展了杜甫七律感时伤世和忧国忧民这种诗歌风格.
诗歌一开头就是一个反诘句:“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这句的前半句泛言人生离别的普遍和平常,让读者在诘问中有所思考:人生有多少悲欢离合,个人的命运又是怎样身不由己.诗人虽然有着无尽的感叹,但是调子并不悲伤.细细体味,诗中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不如以旷达处之.后半句笔锋一转,转到“世路干戈”这个大背景上,道出在干戈中离别的沉重感伤,思路跳跃奔腾,“大开大合,矫健绝伦”.如此读来,不仅曲折顿挫、气势雄放,而且自然地引出下文的伤时感世之情,可谓落笔不凡.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这两句紧承上文的“世路干戈”,写出了当前的动荡局势.当时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经常发生边境争夺战争,朝廷屡派使者处理边境事宜,局势紧张,动荡不安.然而诗人并未将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白描出来,而是从侧面含蓄地指出时局的纷乱:使者久久未得回归,可见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局势非常不稳定;而边境处有大军驻扎,也足以想象局势的一触即发.这两句诗气象阔大,感慨深沉,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更饱含着诗人无限忧国伤时之情.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这两句从时事转入眼前:宴席上,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远处的江面上,晴云夹杂着雨云,也不知道天气会如何.看着人们只顾互相劝酒,诗人不免感慨万端.诗人用“醉客“来指饯行席上的醉者,同时暗喻其为浑浑噩噩、不关心国事的庸碌之辈.此处是暗用了《楚辞•渔父》屈原的诗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此时此刻,有谁能够理解自己忧国伤乱的心情呢,这些忧虑只能自己慢慢地咀嚼了.“晴云”、“雨云”也不仅仅是指天气的变幻不定,更是比喻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透露出诗人的无限忧虑.该句中“醉客”对“醒客”,“晴云”对“雨云”,不仅造句工整巧妙,富有音韵之美,更是运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因此显得意义丰厚.除此以外,这还是“当句对”,即不但上下旬互相对仗,而且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这种手法始创于杜甫,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但成熟、定型却在李商隐,他的诗歌中有大量的类似之作,如“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等,都用了这种手法.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末联紧扣“蜀中离席”的诗题,话题仍回到饯别.有人说这是主人留客之语,如此美好的成都生活,何忍远离.但是实则“美酒”、“卓文君”这些陈述,看似宽慰或向往美好的生活,却是反衬诗人生活漂泊,家国无依的沉重心情.同时又暗指时事堪悲,一些人却沉迷于于酒色,流连忘返,着实让人不齿.从表面看是赞美,但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对“醉客”的婉讽.另外,在最后一句中用上卓文君这个典故,也隐约表达了诗人希望在仕途上被重用的思想感情.
全诗看来,诗歌体现了李商隐关怀国事,忧虑时局的政治热情.诗人以矫健凄婉的笔力表达了一种深沉凝重的思想.诗歌的艺术也颇显精密,世路干戈,朋友离别是总起,下面写“干戈”而感伤时势,接着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却因浓重的忧时情怀而超越了个人的离群之别.全诗脉络精细,变化重重,颇具韵味.这也是李商隐极意学习杜诗的地方.
王安石曾指出,唐朝人学习杜甫而真正得到杜诗神韵的就只有李商隐一人而已.李商隐在该诗中把时事之感融人酬答唱和之中,将抒情、叙事紧紧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笔力雄健,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苍劲雄迈,与杜甫晚年的七律,如《恨别》、《登楼》、《秋兴八首》等诗很相近,而与诗人描写爱情的《无题》那种隐微幽深、凄婉动情的风格大有不同.不过,李商隐此诗,并非单纯的模拟,更有自己的特色,诗歌中融入了较多的个人身世之感.其体情之入骨,用情之深挚,是他一以贯之的风格.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快来.客车5分钟行进的路程等于货车6分钟行进的路程.货车上午8:00,从B站开往A站,开出一段时间 2020-05-23 …
车站有两条客车路线,A线路每10分钟发一辆车,B线路每15分钟发一辆车,如果两条线路同时发车,最少 2020-06-03 …
一辆公交车上,老年乘客的人数占所有乘客的百分之八,学生人数占四分之一,其他青壮人数占百分之几算式如 2020-06-07 …
一列客车上有三位乘客:老张、老陈和老孙.机车上的司机、副司机和司炉恰好和这三位乘客的姓一样.(1) 2020-06-12 …
在广州老城区的南岸路有一个报刊亭,73岁的档主欧祥妹婆婆为方便街坊购报,特设木箱让顾客自觉投币。1 2020-06-24 …
路程某人从甲地前往乙地办事,去时有三分之二的乘大客车,三分之一的路程乘小汽车,返回时乘小汽车与大客 2020-07-13 …
逻辑推理一列车上有三位乘客:老张、老陈和老孙,机车上司机、副司机、司炉恰好和这三位乘客的姓一样,现在 2020-11-12 …
小王从甲地去乙地办事,去时有三分之二的路程乘大客车,三分之一的路程乘小客车;返回时乘小客车与与大客车 2020-12-12 …
读表格及我国东部地区铁路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运输周转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客运44.9 2020-12-15 …
浙江杭州一位79岁的老人在下公交车时车子突然开动,被卷入车下。乘客、路人见状纷纷帮忙,有人拨打“12 2020-12-27 …